“活在當下”,感覺這個詞已經被人用爛了,但能真懂真行的人,還是不多。另一個詞也差不多_“知行合一”,成了口號,成了裝bi的利器。
這篇是接上篇,其實是“玄”的延伸,從邏輯到方法論,試著做一個全面的探討。
一、為什么要“活在當下”?
活在夢里不好嗎?之前流行過一句“人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如果說人的身心是一個“能量發生器”,活在當下,是一種相對更為經濟的方式。所謂經濟,就是怎么樣更有效率地實現。
夢也是當下的一種。
二、“用心”的例子
“用心”,把兩個字拆開來看,使用+心。誰在使用,先不用管,因為很難找到這個主體,這是一個自發的協同。不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參禪”的話頭。
感受下你現在的場景,我拿我自己來舉例,你也可以感受下自己的場景。
1.我坐在電腦桌前面,眼睛盯著電腦,腦子在不停地轉動,想著怎么組織語言。這是當下嗎?
是也不是。
2.我把心放慢,我就看到了桌上的水杯,還有前面的窗戶。
3.再慢點,我聽到了外面街道傳來的說話聲,車子路過的聲音。
4.把眼睛閉上,打開想像的翅膀,我能感覺到今天是個晴天,可能有一點云,太陽微微有點熱。
5.突然我想到,好久沒去超市了,晚點去買點水果。
從1到5,你能看懂這其中心的變化嗎?
心動得越快,你的心越是作用在較小的事物上面。心動得越慢,你的心包容的世界越大。
“心”之應“物”,物越大,越要的心力越多。物越小,所需心力越少。
三、說理
你要做到專注,先要學會不專注。這個“不專注”,不是說,三心二意,而是要做到沒有焦點。有焦點,就是動了欲得。
心的本質是“玄”,旋轉就有頻率,頻率越快,消耗越多。從生理學上講,心的能量來自身體的化學轉化,是有限的,所以你要學會控制心的頻率。
《莊子》在養生主里講_吾生也有涯,而知亦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求知就是在用心。人的心兩種發起方式,一是受外境的刺激,二是自己在那思考,無窮無盡。
低頻能統攝高頻。人心的天性是好靜的,人心的動蕩,是因為沒有找到與環境的不和諧,而產生的不得已沖動。
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話是《金剛經》里面的,也是六祖開悟的契機。我把這句話擺出來,也是為了增加觀者的信心。
用現代語來說,就是要_被動地生其心。被誰所動?當下。
那么要問,“當下”與心的連接是什么?是“觀”。觀到哪,心就跟隨到哪里。這樣就能做到低頻,人只要一沉浸到思考里面,心運轉的頻率就高得驚人,還無法自拔。
你可以做一個練習,眼晴看到哪,心就跟隨到哪。打個比方,在正前放一個顏色醒目的小物件,眼睛盯著看10秒鐘,很專注地。然后,眼睛放松這種注意力,感覺上你在看整個屋子,10秒鐘。重復這個過程。
能夠做到放下“上一個心念”,就是“活在當下”的開始。心跟隨你的感觀,不要停在上一個感觀。
五、“活在當下”的進階是_庖丁解牛
來看看庖丁在解牛上怎么進階的。
1.始解牛,見全牛。刀子在割腿的時候,心里還想著剛剛割的背,還想著下一步要解內臟;
2.三年后,見半牛,刀在腿上,心也在腿上,在思考怎么割這個腿;
3.現在,不見牛,心沒有思考,每一刀都是理所當然,了然于心,心的頻率很低,就跟吃飯一樣。
4.見其難為,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把動作的頻率降下來,物變小,所需心力就少,故不出錯。
六、常人的難行之路
如果說“當下”就是客觀,那你能每時每刻都跟隨“客觀”嗎?
從本質上來說,心表達出一種頻率,環境也是一種頻率,兩種能量能合到一個頻率,事物就能自然轉化。
但是,這個頻率不是由你的“想”來控制的,想也是一種頻率,會干擾到事物的頻率。相反,不想,無為,心就會自然地跟隨這種頻率。
你能做的是_“觀”。《心經》第一個字就是“觀”。《道德經》首章也是觀,有欲觀,無欲觀。
無欲觀,能看到純粹的事物的頻率。有欲觀,能看到你當下心的頻率與事物的頻率中間的差別,于是你明白了道的運動方向。打個比方,事物的頻率是1000,你的頻率是5000,道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當然是要降低心的頻率。
打個比方_
你看到馬路上有一個坑,這個坑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頻率,沒有好也沒有壞。這是無欲觀
如果在馬路上加上一個人,這個人有點走神,想著家里的狗會不會餓了。他的頻率沒有跟坑的頻率達到一致,然后掉進去坑里了。假設你是那個旁觀者,這還是無欲觀。
如果你動心了,兩種動心的方式,這個動心是“阻止事故的發生”。一是_提醒下他,在提醒之前,你已經看到了改變兩個頻率的方法,這是有欲觀。二是;你可能是在監控里看著,無法提醒,你會在心里罵罵咧咧,走路不專心,活該。路政這群不作為的家伙。
七、我要講什么
我要用現代語言,對事物發生的全過程,做一個通用性描述。有這么一條路,是可以走的。
我走在路上,沒有一絲雜念,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不需要耗費心思。
直到遇到一朵花,綠化帶上長出的一朵花,覺得好漂亮,有點動心,于是我盯著看了兩分鐘。
我打量了四周,沒有一個行人,也沒有攝像頭,想伸手摘一朵回去,應該不會有人發現。
又覺得不妥,畢竟偷東西不符合成年人的風格,于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我繼續走,路過一個花店,意外看到了剛剛想要的那種花,花了五塊錢,買了一朵回家。
我起心動念了,又放下了。欲念無所謂好與壞,放下是因為時機不到。放下就是讓心得到休息,讓心能更有力氣找到那個時機。
請一定要注意_放下的狀態,心是低頻的,沒有想法的。當你的心里在想著“放下”時,心還在動。你可以去“觀照”這個“放下”的念頭。
不管是“有欲觀”,還是“無欲觀”,都是心的低頻統攝,是從靜出發的。
起心動念的對象,本身具備其頻率與能量,心可以造出任意的頻率,心力也是有限的。好好想想,怎樣同頻,并且心有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