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法》中,做過這樣一種解讀:
“人之所以需要愛情,是因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不斷追求自身情感的『完整性』。而很多情感需求,是原生家庭的父母無法給予的。
所以,這個人的出現,又能被你所鐘情,是因為他彌補了你的情感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男女朋友存在的意義,就是“這個世界上另一個你自己”。
就好比每個人都是一幅殘缺的拼圖,你父母給你拼湊出來的模樣,并不完整。
你可能缺失的是安全感、亦或是關注感等等,能讓你產生戀愛沖動的,并不是和你一模一樣的拼圖,而是與你為之互補的那一塊。
兩個人之所以能長久地在一起,是因為你們在一起的情感需求,大致是完整的,彼此各取所需、又互相滿足。
就比如說,在父母離異家庭中長大孩子,更容易被那些溫暖忠誠的人所吸引。
在打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和那些善解人意的人陷入愛河。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一見鐘情”歸結于緣分,看似很縹緲虛幻的事情,其實在冥冥之中就有了定數。
準確地來說,我們談戀愛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在談情說愛,更多地是在維持自身情感需求的完整。
為什么我們如此渴望愛情?
是因為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未必是飽滿的、完美的,當我們脫離了原生家庭之中,希望出現一個人能滿足自己“曾經未被滿足的情感缺失”,那么愛情也就應運而生。
但如果你說——
我一個人吃飯、一個睡覺、一個人逛街,我從未感覺到孤單,甚至在某些瞬間,我有了“自己可能不需要愛情”的想法。
從心理學來說,事實的確也可以如此。
很大一部分的情感需求,并非只能從愛情中汲取,從友情、親情、事業、娛樂等方面,你都能汲取得到。
你需要關注感,可以繞開愛情,當你在某個領域做到可能嗎?優秀,受到足夠多人的敬仰和關注時,自然會滿足;
你需要安全感,也可以繞開愛情,當你經濟思想雙重獨立的時候,自己的生活里自然不會充滿危機感;
你需要忠誠感,也可以不用愛情獲得,養一條聽話溫順的狗,或是成為一個讓別人可能嗎?信任的人,自然會深感安心......
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愛情,是因為愛你情感來滿足情感需求的成本,相對較低罷了。
“高質量的單身,遠勝于平庸的戀愛關系。”
的確,這句話說得沒錯。
但試想一下,所謂真正高質量的單身,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
這需要一個人在事業上起碼經濟獨立,在思想上足夠深刻和灑脫,更需要在社交圈中擁有強大的人脈和信服力。
這樣的人的確存在,但極少數人的才可以做到。
所以,我們需要愛情,來滿足那個并不強大的自己,需要一塊屬于自己的棲息地,填補內心的欠缺。
當然,有時你會看走了眼、選錯了人,你開始會覺得“這個人身上的拼圖,就是自己想要的”,然而久而久之,你開始發現“這塊拼圖對于自己并不合適”,于是愛情的火花也就戛然而止,兩個人選擇了分道揚鑣。
之后你不斷地尋找、不斷地試錯,終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個相處舒服、臭味相投的人,這就是人們口中所謂的“真愛”。
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你會愛上一個什么樣的人。
什么樣的人會選擇你。
你蕞后又會和什么樣的人私定終身......
這一切的一切,看似都是未知數,但其實早在你幼年時期,都已經是注定好了的事情。
然而,看似確定的事情,唯一的變數就是你自己。
很多人為什么找不到談戀愛的意義?為什么愛到蕞后力不從心?
是因為有些人找尋愛情的方式錯了,這些人并不是拿著“情感需求”去找伴侶,而是性、金錢、地位等等的身外之物。
這不叫談戀愛,更像是-場交易或生意。我經常對很多粉絲說過這樣一句話:
“談戀愛,要跟著自己的心走。你和這個人在一起的第壹理由, 一定是這個人能讓你心動,和他在一起,你能明確地感覺到開心和踏實,彼此之后的生活才能越來越默契。
相反,你總是用一些外在的事物去選擇某個人,你們蕞后培養出來的,一定不是愛,而是猜忌、爭吵、出軌、冷暴力......”
當你選擇相信愛情,相信自己的時候,愛情才不會辜負你的信任。
相反,你對愛情的態度本身就是馬馬虎虎、合適就好,那么蕞后愛情給你的答卷,一定是不盡人意的。
所以,想明白了么?
你可以說,自己很堅強、很獨立。
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不需要愛情。
你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需要另一個不完美的人,兩個人在磨合探索的過程,漸漸成就一個更優秀和完整的自己。
“談戀愛”的真正意義,并不是壓榨現有生活的工具,而是一個成就更好彼此的跳板。因為這段愛情的存在,你的事業、學業和生活開始進入良性的循環,同樣對他因為你的存在,而不斷地變得優秀。
愛情的存在,本來就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如果你在一段的感情談得異常的心累,并不是愛情本身的過錯,只可能是你找錯了那塊拼圖,或是自己本身就沒有愛一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