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監管趨嚴,本地生活領域進入后“二選一”下半場,阿里持續燒錢重注的餓了么,是否將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突出重圍?
5月14日晚間,阿里巴巴發布了2021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增長是意料之中,也有一些驚喜。
財報電話會上,張勇表達了持續投入餓了么的信心,意味著阿里將繼續重注本地生活。而在去年中旬,餓了么的平臺定位也進行了戰略性升級,如今供需兩端的爆發式增長,似乎已見成效。
市場大環境不同以往,隨著反壟斷監管趨嚴,本地生活行業似乎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向著日漸規范和良性競爭的方向前進。
在此時間節點,不斷加注的“升級版”餓了么也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張勇:持續投入餓了么
在疫情動蕩的2020年,餓了么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供需兩端保持強勁增長。
財報顯示,在2021財年,餓了么商戶數量進一步增加,年度活躍消費者同比增長20%,超級會員數量也呈現強勁增長,在過去一季度同比增長約40%,同時用戶體驗與滿意度也有明顯的提升。
增長背后,也有巧勁。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表示,在前幾季度運營效率大幅改善的背景下,餓了么利用華夏廣大居民“就地過年”的機會,加大新用戶獲取和運營產能的投入,繼續提升商戶供給和運營效率,實現年度活躍消費者數量,以及用戶體驗的顯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張勇還在財報電話會上重申餓了么在阿里中的戰略地位。其指出,未來阿里將繼續全力建設餓了么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入口心智,一方面繼續將阿里在消費領域的用戶更多地轉化為餓了么的用戶,另一方面不斷增加餐飲服務和非餐飲服務的交叉滲透,提升用戶使用多種生活服務。
事實上,近年來,餓了么一直是阿里的重兵之地。從資金、用戶、流量、技術、數字化基礎設施、平臺業務生態等多個方面,阿里都在持續、堅定對餓了么進行投入,希望打造餓了么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入口”。
去年中旬,有媒體報道稱,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每周至少會把一天的時間分給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阿里本地生活內部也進行了一次系統性架構調整,今后將更加關注“修煉內功”。
從行動來看,餓了么確實動作頻頻。
2020年7月,餓了么宣布從餐飲外賣平臺升級為解決用戶身邊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當時餓了么CEO王磊表示,餓了么將從送外賣到送萬物、送服務,持續聚焦消費者“身邊經濟”。這也代表著餓了么與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全面開戰。
2020年8月,餓了么進一步出牌,推出了常態化“百億補貼”,不僅擴大了覆蓋城市范圍(百余座),還將補貼品類從餐飲拓展到生活服務全品類。后又在線下升級了物流配送,在線上接入天貓超市與支付寶,產品不斷升級。
2021年至今,后疫情時代,餓了么升級持續。今年3月,餓了么買藥服務升級接通醫保、聯合高德推出“地圖找藥”,上線企業訂花服務;4月,餓了么與怪獸充電合作入局共享充電寶,雙方將在功能體驗、渠道運營、商戶服務、會員體系等多維度合作。
這次張勇重磅發聲,也是餓了么在阿里集團內本地生活賽道定位的又一次明確,“入口”定位背后,也意味著相匹配的流量、用戶、資源,將源源不斷繼續“加注”餓了么。
后“二選一”時代
從行業角度看,在“反壟斷”監管加強的背景下,本地生活領域也正經歷著重大轉變。
過去兩年間,外賣平臺對唯一商戶的爭奪從未停止。有餓了么代理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一些區域市場,競爭者常使用唯一策略來鞏固“勞動果實”,如果對方在一個城市的市場份額占明顯優勢,就會采取唯一策略。
今年4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知,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這也意味著“唯一商戶”將永遠成為過去式,對于商家而言,多平臺經營將成大勢所趨。
分析觀點指出,在后“二選一”時代,行業玩法和競爭邏輯都將回歸理性。商家將獲得更大的自由選擇權,可以跨平臺和多平臺運營業務;用戶也將享受更有價值的服務;本地生活平臺的競爭焦點也會重新回到降本增效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前巨頭間的競爭已十分激烈,但從行業視角看,本地生活服務的滲透率與市場增長空間依舊可期。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到2025年,華夏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9.5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35.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2.6%。而本地生活服務的線上滲透率也將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今后,本地生活領域也有望提升多樣性,進入良性競爭下半場。在此背景下,從去年起大刀闊虎改革的餓了么,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升級版”餓了么來勢洶洶
市場環境向好,阿里大力支持,“升級版”餓了么
在阿里的重點投入下,如今的餓了么,不僅在非餐訂單、商戶運營能力、用戶服務體驗、技術能力、配送網絡效率以及營銷效率等層面得到了全面提升,還實現了商戶數量、會員用戶數量的增長,也帶動了單均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
以“百億補貼”為例,餓了么在為消費者省錢的同時,也在為商家持續吸粉、增加用戶黏性。據QuestMobile的數據,去年10月份,餓了么的MAU(月活躍用戶)超過美團外賣,是餓了么近兩年來月活用戶首次在App端高于美團外賣。而另一數據表明,參與百億補貼的商家,訂單增速也較日常翻了一倍。
展望未來,餓了么依舊“彈藥充足”。
阿里明確表態,將在新財年進行更為堅決的投入,將業務增長所帶來的所有新增利潤都投入到重點戰略領域,包括技術創新,支持商家、降低商家經營成本,用戶增長和體驗提升,商品和供應鏈能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業務的拓展。
在今年的戰略加碼下,對本地商家資源的傾斜,只會多不會少,優質商家有望受益于平臺紅利,繼續獲得高速增長加成。
站在餓了么商家的角度,當下時點,或許是個發展機遇的重大利好。
對于廣大本地商家來說,餓了么作為阿里本地生活生態的“入口”,帶來的資源效益是非常可觀的,而定位的明確也可以讓商家心中有譜,便于集中資源進行高效布局。今后餓了么商家將能利用“入口”效應,實現指數級的加速成長。
從現象上看,升級后的餓了么也確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供給端正迎來商家“上線潮”。
截至2020年底,餓了么注冊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過30%,非餐飲注冊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過80%。近期,餓了么上線商家數量更是創下歷史峰值,共有2萬家門店陸續上線。
4月下旬,餓了么在一天內宣布了與外婆家、陶陶居、美心西餅、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等10家品牌達成合作。而5月14日,餓了么又新增池奈、小魚請客、我很芒、LAOBEI、半畝花田、絲域、LANN|蘭,佰草集等10個合作品牌商,當月新上線商家數或再創歷史新高。
“上線潮”是市場迅速反應的積極信號,也是商家用腳投票的蕞好證明。預計在未來,升級版餓了么有望成為這些新上線、待上線商家增長加速器,為商家帶來更多開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