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眾所周知是個傳統佳節。中秋節起源很早,與春節、七月半、重陽節及除夕一樣,從上古時期就已流行。歲月滄桑,不少傳統節日在歷史的洪流中湮沒隱跡,躺在故紙堆里不為人知。只有中秋等少數幾個傳統節日歷久彌新,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內容不斷豐富。目前,中秋有據可查的資料蕞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商周時期,帝王將相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從蕞初的“月夕”“月節”開始,隨著歲月的流淌,稱呼越來越多:祭月節、月光誕、八月半、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等不一而足。中秋由上古時期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而蕞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二十四節氣“秋分”的這天,只是后來由于歷史的發展才調至農歷(夏歷)八月十五,也有少數地方將中秋節定在農歷八月十六。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實際到漢代才開始普及,至唐朝初年基本定型,到宋朝得以盛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在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到漢代開始出現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記載。至晉時慢慢出現有中秋賞月之舉的文獻,不過綜上所述當時都不太普遍,只有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這類活動才出現爆炸式的發展普及。這說明什么?至少說明中秋節自古便圍繞著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在轉,直傳至今,經久不息。那歷史上從什么時候開始,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的呢?筆者認為,這是中秋之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及玄宗故事等傳說與歷史現實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古代與當今不可同日而語,在古代,人以地為天,都是自然勞動。一畝三分田必須靠自然勞動收種,而且秋收之后基本上只能等到明年春耕,收秋不及,一冬貧寒。所以秋收是大節,游子不管遠出干啥,基本都會掐著時間在秋之時趕回收割收藏,以應冬寒。久而久之,秋收便發展成了一個收獲及家人團聚的日子,中秋便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一個團圓之節。可能有人疑慮,不是古今雜志小說及諸多詩詞都說趕考幾載,遠游N年嗎,催生了多少好故事,難不成古人欺吾?實話告之,有欺有不欺。如當今偶像劇說的“霸道女總愛上我”一樣,電視能愛現實難愛。比如古時科舉考試:鄉試、會試、殿試。三試只有鄉試是秋闈時節才考,且每三年一次,就在本省市縣應考,不必奔京,也不耽誤你回家干活。只有鄉試過了,才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在京師禮部再考,又稱春闈、禮闈,這是會試。當會試過了,你已經是人尖了,才有資格繼續留下來參加當年三月十五日皇帝欽點的殿試。看懂沒?那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等等都是人尖寫的。在詩詞文學的共同作用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祈盼豐收、幸福、預寄美好,使中秋佳節發展成為現在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從祭月節到團圓節的演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果品到月餅的演化亦是如此,外加花酒燈茶,讓中秋成了一個少有的溫馨之節。那么,從夕月崇拜升華到人之團圓,歷史拐點到底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呢?有報道稱“團圓節”的記載蕞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筆者不敢茍同。從相關詩詞等資料查閱發現,團圓節蕞初應始于唐朝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大唐盛極而衰的轉折,也是中秋節寄寓團圓節的開始。安史之亂的爆發,使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繁華夢滅,也使中秋節逐漸發展成思家團圓之節。中唐詩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唐詩中描寫中秋之思比較早的作品。至于月餅的成型,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月餅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也有相傳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泱泱華夏,文明何其淵博,中秋佳節只是中華璀璨文化中的一粒明珠,一個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的古文精典值得我們去探索發現,去傳承、展望……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