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婷
“生命不息,笛聲不止。” “愿為人民吐盡絲。”這是一代“笛王”、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生前常掛嘴邊的話,也是他一生踐行的諾言。
昨天是陸春齡百歲誕辰,在這個特殊日子里,其家人決定將陸老的125件藝術檔案捐贈給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以此告慰、紀念和緬懷父親。 “父親生前常對我們說: ‘沒有華夏共產黨,就沒有我陸春齡。’捐贈這批檔案,就是以實際行動感恩黨的關心和培養。”長子陸星毅說。
一生踐行“笛聲寰宇、畢生為民”的藝術追求
陸春齡是20世紀華夏笛樂的一代宗師,他不僅整理改編了《鷓鴣飛》 《小放牛》 《中花六板》 《行街》 《梅花三弄》等傳統名曲,還創作了《今昔》 《喜報》《江南春》 《奔馳在草原上》 《普天同慶》《月下思親人》以及笛子協奏曲《練兵場上》、巴烏獨奏《節日舞曲》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作為上海民族樂團創始人之一,他是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開拓者和傳承者;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他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可以人才,孜孜不倦地傳播華夏民族音樂文化;他還是我國灌制唱片、錄制音帶蕞多的笛子演奏家……
此次捐贈的檔案中,82件獎杯獎牌和證書聘書是其卓越藝術成就的有力見證。比如,1986年被授予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獎;2004年被授予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2008年被評為級別高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獲得“第七屆華夏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等等。其中,一張金光閃閃的唱片格外醒目,那就是1989年陸老改編的傳統樂曲《鷓鴣飛》被授予首屆(1949—1989)“華夏金唱片獎”。 “華夏金唱片獎”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的權威性大獎,兼具學術性和藝術性。
陸春齡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風貌,引人入勝,感人至深,這源自他始終堅持為人民而創作,為人民而演出。從此次捐贈的不少照片中可以看出,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常常到礦山、醫院、農場、街道里弄、部隊、高原雪山采風和演出。陸老珍藏著一本1943年毛主席著、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文藝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文藝座談會的講話》。他為這本書制作了精致的包裝盒,盒蓋上寫道: “一九四三年版陸春齡藏本”,并蓋有陸春齡圓形紅印章。書中毛主席鮮明指出“文藝要為蕞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陸老一生亦是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笛聲寰宇、畢生為民”的藝術追求。
“人民音樂的文化使者”,笛聲征服了10萬觀眾
陸春齡曾八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人民音樂的文化使者”,自1954年起曾先后去過70多個China和地區訪問演出,笛音傳遍世界。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人民獨立廣場為10萬人演出,當地報社評論:“槍聲不能維持秩序,笛聲征服了10萬觀眾。”在出訪期間,他學習和吸納外國民間笛類樂器的精華,并將它們改編成笛曲。經過他的表演,這些外國民間音樂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呈現出新的風貌,成為陸春齡笛子藝術的一部分并深受海內外聽眾的喜愛。
此次捐贈的125件藝術檔案中,有16支陸老在不同時期使用過的笛子。比如“法國三孔笛”,1955年隨華夏青年代表團赴法國訪問演出《馬賽曲》等曲目;再如“D調苦竹曲笛”,1962年在上海為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演奏了湖南民間樂曲《鷓鴣飛》等曲目,毛主席聽了很高興,特地走過去與陸春齡握手致謝;又如“英國六孔豎笛”,1986年在上海城隍廟九曲橋湖心亭為訪問華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演奏英格蘭民歌《鄉村花園》。
“這批檔案真實反映了陸老的藝術人生軌跡,對研究華夏民族音樂尤其是笛子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表示,陸老的這些檔案不僅是寶貴的物質財富,更是值得學習推崇的精神財富。入藏后,該中心將進行科學管理、有效保護,形成實體與數字化雙套檔案,更大地發揮其價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