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究竟有多么寬廣?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我們對宇宙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這個謎團不僅沒有被揭開,反而變得更加神秘莫測了。
有一個從佛教中傳來的成語叫作“恒河沙數”,指的是不計其數的物體,用來形容宇宙中的物質是再合適不過,甚至宇宙中天體的數量遠遠超過這個形容本身所指代的數量。盡管人類在發展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但這反而激勵了我們,因為知識和宇宙都很難找到邊界,我們也應當不斷地探索研究下去。
對于宇宙的研究不可能是“空中樓閣”,我們需要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而我們所在的地球就是這個“起點”。地球到底是一顆怎樣的星球,我們從地球的變化和人運動之中是否能夠找到更加寬廣的宇宙空間運行的秘密?
作為宇宙中一顆“不起眼”的恒星,地球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球之于太陽系就像人類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它十分特殊,但是在本質上并沒有超過普遍的概念。地球內部和整體的運動也一直都是研究者們探索的重點,那么人類是否發現了什么?
地球的運動?
通過唯物主義辯證法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物體都處在絕對的運動之中,靜止才是相對的概念。往小了說,宇宙中的各種組成物質的粒子處在永恒運動之中,往大了說,宇宙中的天體和天體的集合也在運動,乃至于宇宙本身也在不斷地膨脹。
那么,我們的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自轉和公轉了,其中自轉是地球圍繞著地軸的“原地”旋轉,而公轉是地球圍繞著我們的恒星太陽及進行的運動。
根據科學家們的測算,地球的自轉速度受到了太陽引力和月球潮汐鎖定的影響,正在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變慢,目前的一次自轉周期大約是24個小時,也就是我們一天時間的由來。
在一天里,由于地表各部分和太陽位置的變化,我們會看到太陽升起又落下,這構成了人類最基本的時間觀念,古人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說法。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為大約365天,也就是我們一年的由來。地球公轉的軌道并不是一個標準的圓,所以地球上會有四季和晝夜長短的差別。
太陽系和銀河系?
在了解了地球的基本運動之后,我們將目光投向了太陽系和銀河系。人類曾經以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和無數更小的天體都受到太陽引力的束縛,以這顆恒星為中心轉動。
太陽是一顆主要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的恒星,從誕生開始就不斷地進行著核聚變,散發出的能量被地球等行星所接收。太陽的光和熱是地球上生命誕生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
在對宇宙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們才知道我們在晴朗夜晚所看到的美麗銀河比太陽系要大得多,幾乎每一處亮點都是遙遠空間之外的“太陽系”,而太陽本身不過是一顆處在銀河系邊緣的恒星,不管是體積還是年齡都不算大,而銀河系本身在整個宇宙中也不算是“排得上號”的大星云。
這一認識再次顛覆了人們的宇宙觀,我們意識到在人類看來已經非常廣闊的地球只是組成“塵埃”的“塵埃分子”,而人類在的存在更是完全微不足道,我們或許也不是宇宙中唯一具有文明的生命。
關于銀河系的運動?
我們之所以會造出“恒星”和“行星”這樣的詞語,是因為我們最初以為太陽的靜止不動的,只有地球、火星這樣的天體才在不斷地運動。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就像我們圍繞著太陽旋轉一樣,太陽也在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著,只不過因為這個子周長實在是太長,所需要的時間實在是太多,我們的生命很難感受到。
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一圈大約需要2.25億年,這一時間跨度也被稱之為“銀河年”。要知道智人出現也不過是500萬年,我們距離度過一個銀河年還太早。
既然太陽在圍繞著銀河旋轉,那么是不是銀河中心也有一個像太陽這樣的巨大天體,能夠用自己的超強引力吸引住這些恒星?
并非如此,其實銀河的運動就像是水中的漩渦那樣,有中心卻沒有中心的物體,只是根據能量產生的慣性在不斷地運動。在“銀心”確實有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黑洞完全不足以吸引銀河系里所有的天體,所以我們想要尋找銀河系絕對的中心點顯然是不現實的。
地球正在宇宙中飛速前進??
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在此之前所有的物質都儲存于“奇點”,這是一個擁有無限物質的點。在大爆炸發生之后,物質從奇點中噴涌而出,并且不斷膨脹,這個過程直到現在都還在持續進行中,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在相互遠離。
從這個角度來說,銀河系本身也在不斷地運動著,目前人們觀測到的方向大約是離銀河系比較近的仙女座星系。按照銀河系現在的運行速度,大約將在38億年之后和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
我們常用“坐地日行八萬里”來形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如果將這個道理再擴大到整個宇宙,那么地球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宇宙空間中運動著。畢竟我們不能夠光看地球本身的運動,還要參考太陽系、銀河系的運動,地球也是不斷膨脹著的宇宙的一部分。
那么,這樣運動著的地球的速度是多少,這個結論又是怎么來的?如果地球真的在宇宙中運動,最終的目的地又是什么地方?其實,如今我們已經得到了這些問題的解答。
相對于地球、太陽系的運動來說,銀河系的運動方向和速度更加難以確定,因為它相對于地球來說實在是太過龐大了。但是人們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方法:測量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會在平均值中產生細微的溫度波動,這種波動的產生被稱之為“多普勒效應”,即古老的宇宙光子在移動時,會根據“紅移”和“藍移”的差別和產生不同的溫度變化,科學家們就通過這種方法判斷其運動方向。根據測算,地球在整個宇宙空間中的移動速度大約是每秒630公里,可以稱得上是“飛速前進”了。
地球的目的地是哪里??
既然我們知道了地球在龐大宇宙空間中的移動速度,那么我們能否找出地球最終的目的地是哪里?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著,所有的物體都在相互遠離,宇宙空間中的能量將會越來越稀薄,最終進入“熱寂”狀態,那么已知宇宙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但是這并不是如今地球移動的終點,因為我們的和其他的星系都在以宇宙膨脹的速度移動,就形成了相對靜止。科學家推測在銀河系至少1.5億光年之外有一個“巨引源”,正在吸引著銀河系前進,但是由于距離太遠,我們無法得知那究竟是什么物質,也就無法得知地球的“目的地”究竟是什么了。
這個理論同樣可以解釋我們為什么在高速移動的星球上感覺不到移動,因為參考系實在是太大,我們實際上感受到的世界運動并沒有在那么快。盡管我們現在能夠計算出地球移動的速度,但我們實際上并沒有辦法對這個速度進行利用,也沒有辦法進行改變,這只是我們了解宇宙的一種方式,能夠讓我們對于自己所在的物質世界產生更深的認識。
結語?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人類現在就進行這樣的研究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這些食物是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改變,甚至在存在的所有時間里都無法改變的,畢竟地球上那些曾經的“主宰者”都無法獲得這么長的種族壽命。
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好奇心和進取心確實是人類賴以發展的基礎,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種建立了文明社會的生物,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在那些看似“無用”的方面投入研究的精力。
人類對于宇宙的了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比較淺薄的,但我們的一個優勢就是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在近百年之內已經達到了過去數千年的成就,并且還將以更快的速度前進。
那些在以往無法想象的事物很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現實,而且我們還能夠總結自己研究的經驗并且傳承下去,給人類文明的大廈繼續添磚加瓦。或許我們真的只是宇宙中的塵埃,但是我們未必不能夠改變自己周圍的一切,再將這種影響繼續輻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