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快遞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那么在古代,古人能否體驗到收快遞的樂趣呢?如果有,又是什么樣兒的呢?
其實早在夏商時期,古人就有了實物傳遞的行為。只不過那時候多是捎帶,比如,今天幫張三送個信,明天幫李四跑個腿,后天給王五帶點兒貨,沒事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那個時候送快遞不是專職的,只是一種兼職、業余行為。
《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東晉有個叫殷洪橋的人,從京城去地方做官,別人求他捎帶的書信有一百多封,他出城就把信扔水里了,后人把這不靠譜的快遞叫“洪橋之誤”。
后來,到了周朝,政府發現快遞能夠提高辦事效率,就開始設置主管驛站、物流的快遞官,也就是“行夫”。
既然是政府設置的公職人員,就有一定的職責要求。歷史記載,當時朝廷對行夫的要求是“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意思是雖然道路艱難險阻,但不論花多少時間,你都必須送達。
到這里,頂多也才算是快遞的雛形,畢竟“遞”的確能保證了,但“快”還談不上。現在現代大多數人眼中,古時候的快遞是很慢的,寄一封信,等到對方收到時,可能寄信人都已經離世了。
倒是沒這么夸張哈,其實,古代快遞也有很快的時候。
1.古代的快遞能有多快?
對快遞快、慢的嚴格區分,是從秦朝開始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一掃六合,踏平八方,對于他來說,統治的地盤大了,政令不通怎么辦?那必須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為此,秦朝修訂了我國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法令規定,有加急的文書,要立即傳遞,如果投遞不及時,那可是要治罪的!
我們現在常說,24小時內發貨,次日到達。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提出了“當日送達”理念。可見古人對效率的重視。
古人送快遞,用的工具不同,叫法不一樣:用車叫“傳”;用馬叫“驛”;步行叫“郵”;統稱為“置”。
搞清楚送快遞的不同工具之后,我們來比較比較歷朝歷代快遞速度情況。
在秦朝,秦朝小哥如果用車送快遞,一般每天可以走70至300里路程,若騎馬,最高記錄,極限之極限是日行400里。周秦漢三代,一里大約等于今天的415.8米,也就是秦朝小哥最快一天能跑166公里的樣子。
漢朝與秦朝相似,到了唐朝,按照唐代官府的規定,快馬日行180里。如果遇到緊急公文,則有日行300里、400里和500里三檔,也就是說,陸運最快可以達到日行500里。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也就是今天北京一帶,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池,兩地隔得將近3000里。可是只花了六天時間,唐玄宗就確認了安祿山造反的消息,這正是說明了當時最快的情報傳遞速度就是日行500里。
宋朝、元朝、明朝時期的最快傳遞速度,其實跟唐朝差不多,不過是在驛傳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改善,并沒有特別明顯的突破。
到了清朝,清朝的快遞小哥在唐朝小哥的基礎上增加了日行600里和800里兩檔。我們在看清朝題材的電視劇時,常常能聽到“八百里加急”的說法,這么說,日行800里應該算是古代快遞業的最快速度了。
在不依靠高鐵、飛機,純粹依靠靠人力和畜力的情況下,古人創造的日行八百里記錄,相當厲害了。
2.在古代當個快遞小哥要求有點高
古代的快遞小哥屬于公職人員,有編制的那種。
歷史上很多大人物,以前都干過快遞小哥。比如漢高祖劉邦,在發跡之前當過“亭長”,這個職位呢,除了負責基層治安,還主管往來的文書,部分職能相當于現在的郵遞員。
除了劉邦,還有一位響當當的人物,差點干翻大明朝的李自成,也從事過快遞行業。李自成早年家境貧寒,好不容易在官府謀得了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銀川驛站驛卒。后來趕上大明朝裁減驛站,他“被下崗了”,一氣之下,李自成干脆造反了,真可謂是史上最彪悍的快遞員呀!
剛才說到的這些快遞,大多都是官辦的,主要是為皇家和達官貴族服務的,只發送朝廷的物品,很少對民間開放,那么老百姓想要寄快遞怎么辦?
有需求就有市場。既然官方不管,那么私人的快遞公司就出現了——鏢局。這就是古代民間的快遞公司,相當于現在的順豐、圓通、韻達之類的快遞公司。
鏢局的叫法,來源于明末清初,“鏢”字一邊是“金”,一邊是“票”,不難看出,送的都是貴重物品。
所以能開得了鏢局,能當得上鏢頭,必須得有兩把刷子,首先得會武功,碰到打劫的賊,不能害怕,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干倒一片。然后還得腦子好使、嘴巴會說吧,跟官府中人斗智斗勇,也不落下風。由此看來,要當鏢局的“快遞小哥”,對綜合素質的要求高。
不僅對快遞小哥的素質要求高,古代快遞對里程、速度也有具體規定。由于古代快遞多為政令、軍務一類,如果“快遞”變成“慢遞”,或將郵件遞錯、丟失等,將會受到嚴懲。對速度的要求,前邊我們提過的《行書律》,就是規定有加急的文書的時候,要立即傳遞。
到了唐朝,對快遞速度的要求就更嚴苛了。唐律規定:“諸驛使稽程者,一日仗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兩年”,如果是軍務,“要速加三等,有所廢闕者違一日加役流,以故陷戶口軍人城戍者,絞。”
這也是很嚴苛了,唐代的快遞小哥送件晚了,或者不按驛道走,將根據時間的長短、公文的性質、引起的后果,作出相應的處罰,最少也要打80大板,還有可能蹲大牢,最嚴厲的懲罰手段是處死!
3.古人通過快遞都能送些什么?
古時候,人們通過快遞都能買到些啥呢?什么南國的瓜果、西域的香水、官窯的瓷器、出口的絲綢,等等等。理論上講,只要可以人工運輸的,都能買得到的,其中,不少是來自海外的洋玩意兒。可以說是最早的“海外購”了。
如果有時光機,讓我們穿越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走在熱鬧的街頭,能吃到什么美味呢?葡萄、石榴、黃瓜、核桃、大蒜、香菜……統統都有。這要感謝一個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打通了中國內地與西域的商貿往來。剛才說的這些美味,才能傳到漢朝,才豐富了中原老百姓的味蕾。
到了唐宋時期,除了陸地運輸外,我們還開拓了海上運輸。東到日本,西到波斯灣,大大拓展了對外交流與貿易的范圍。
明朝的時候,雖然有過短暫的海禁,但總體來說,海外貿易十分繁榮。很多現在我們常見的作物,比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番茄、煙草等都是那時候傳入的。
宋代的海運進一步發展,理念超前的宋高宗時期正式修訂“廣州市舶法”,委官推行,管理海外貿易事務。這時,海外購的商品多達幾百種,有香料、寶物、皮貨、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種。
除了以上這些“海外購”的商品,還有前邊提過的書信情報,金銀財物等貴重物品,古代的快遞還能做生鮮配送呢!
最知名的恐怕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古代皇帝為了吃到南方最新鮮的荔枝,不惜調動整個國家的驛傳系統,浪費多少人力物力,只為了博美人一笑。
其實古代的生鮮配送還有先例,《后漢書·和帝紀》:“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南方的新鮮水果運到北方,途中需要經過多個大小驛站,換人換馬,爭分奪秒,導致累死了很多人。
除了運送新鮮水果,到明代時還能在大夏天快遞“生鮮”鰣魚,于慎行有詩句說,“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里路到長安”,當時還用上了冷藏技術,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冷鏈運輸了。
不得不感慨,上到國家,下到個人,快遞都是增進交流、加強互動的重要方式,快遞能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讓生活更美好!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