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無反市場的發展,APS-C早已無法滿足多數人的需求了,主流器材廠商正大力推出全畫幅無反產品。無反定位是輕便+高素質,因此機身+鏡頭整套系統都是往“小而精”路線上走。以我為例,我自己很多的拍攝任務,都是需要出遠門的,因此高畫質加高機動性一直是我對器材的最基本也是最硬性的要求。恰好作為業界老牌的尼康,旗下的Z5剛好就滿足了我這一需求。
尼康Z5不是單純看數據的玩具
乍看尼康Z5的紙面數據,貌似是入門級配置,在2020年公布的時候就被吐槽說不要不要。然而我對這些質疑的聲音從來就不放在心上,畢竟相機說白了就是拍攝者的工具,重點是看使用者,而非單純看數據的玩具。是驢是馬,拉出去溜溜。
(外觀)
由于國內疫情反復,原本設計好的旅行計劃又一次泡湯了。不過還是在周邊城市做了一個短途旅行的拍攝,順便去試用一下尼康Z5,Z 14-30mm/F4 S(以下簡稱1430/4)和Z 50mm/F1.8 S(以下簡稱50/1.8)這樣的拍攝搭配。
在拍攝的主題上,我一直更關心的是作為人自身的題材,例如是建筑空間、人文紀實。可能是天性使然,我本來就對這種關于人和社會的內容比較關注。名山大川縱然再雄偉,那也只不過是造物主的能耐。人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擁有智慧,創造歷史。因此這一次我還是關注在上面提及的兩個主題:建筑、人文。
用Z5記錄建筑的結構美
我關注的建筑有兩種類別,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本土化。現代化建筑多以簡約、空間層次強為特點;本土化則以反映過往人民群眾生活為主,整體空間布局較狹窄,但建造材質以及市井風格濃厚。這兩個類別是兩個大反差,但同時也是一組不可多得拍攝題材。
1、在現代化建筑中領略Z5的寬容度優勢
先來看看現代化。我在深圳寶安的歡樂海灣處,遇到一個尚在整修還沒開張的摩天輪。原本就一個摩天輪不值得有什么新奇的事兒。恰逢當天正值黃昏,我就選擇在這里蹲一下點。在使用Z5+50/1.8的時候,展現遠處物體細節部分不需有任何擔心。這種冷暖對比在畫面里突出了主體和背景的差異。
然后在這張典型的風光照中,尼康Z5展示良好的寬容度的優勢場景。明暗過渡,近處礁石,遠處大橋,在1430/4的拍攝下從畫面中心到邊緣表現足夠優秀。
在夜幕降臨后,在一些燈光的襯托下,旁邊一個裝飾部件,其明亮的線條和深邃的黑夜同時給我的畫面提供很好的靈感,讓我多停留在這里一陣子。
Z5有個好處,就是使用翻折屏外加觸摸功能,可以讓我直觀快速地進行AF點選擇,不用因為要按按鍵操作而耽誤任何一刻。還有不少需要運用到低角度拍攝的場景,這翻折屏的使用也是很舒心。
2、用古建細節考驗Z5的解析力
見識過現代化的元素,接下來就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另外一個主題:本土化。國外的建筑我也拍了不少,不過這次先不提。國內幅員廣闊,各個區域的生活習性差異大,民風民俗又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又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風格。僅僅就南方而言,深圳是一個奮斗之都,而不遠的廣佛卻是歷史之城。
有道是“食在廣州,味在鳳城”。我經常去佛山,倒不是為了吃,而是去逛一些隱藏在商業景區里的嶺南建筑。上文說過,本土化的建筑多是追求實用性為主,所以在外觀設計上沒有單獨的簡約空間感,更多的是一片建筑群的視線協調感,在材質上更是有啥用啥,很多都是用當地或者附近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此看上去會略顯粗糙。但是這樣在拍攝時候,對于相機鏡頭的表現力卻是一個不錯的考驗場景。
正如上面的這個鐘樓,在1430/4的14mm拍攝下,從中心到邊緣都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不過也就在畫面四角最邊緣的地方畫質還有輕微下降,這點還是得注意F8以下小光圈 的使用。
還有就是在一些縱深感較強的空間,以及現場古時候模擬婚禮嫁娶場景里的小物件的解析力表現,Z5+1430/4這搭配還是能讓我放心使用,特別是某些場合我特意使用較慢快門速度,這就得益于其機身防抖的設計,這才讓我能進行更多方面的嘗試。
感受高素質50S鏡頭在“掃街”中的便利
再如在掃街這塊,平常我使用最多的是50mm標頭,而非35mm。所以這次我也帶著50/1.8一邊逛街一邊掃街。從光圈全開開始,50/1.8就保持較高水準的分辨率和焦外虛化能力,色散不易發現,簡而言之就是全開即可用,沒必要為了提高分辨率而特意收小光圈。后面的幾張我收小光圈純粹就是為了控制景深,沒有特別考慮“最佳”光圈了。
在這里特別要說的是,近段時間國內外疫情反復得很厲害,這就導致了本來熙來攘往的羅湖口岸居然只有寥寥數人的場景,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抑制疫情擴散,為了大眾健康考慮。這段時間里,我們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手里的相機去把這一幕幕具有意義的畫面記錄下來,讓后來人有反思、警惕的機會。
作者 | 愛色小眼睛
編輯 |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