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一款戰艦的速度,許多的小伙伴肯定都聽過下面的描述,比如說,某某潛艇的水面航行速度是多少多少“節”,水下航行速度是多少多少“節”,這跟我們平常所認知的速度“千米/時”的概念完全不相同。那么,什么是“節速度”,為什么海軍的艦艇要用“節”作為速度單位,而不是用我們所熟悉的“千米/時”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節速度”是一種專門用來測量海上艦艇移動速度的一種速度單位,如果把他換算成我們所熟知的陸上速度的話,那么,一節速就相當于大約是1.845公里/時。現如今的大部分軍艦,航速都在30節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小時大約能夠航行50多千米的航程。那么,這樣獨特的速度單位,又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在航海時代的早期,雖然航海技術日益發達,但是當時并沒有時鐘,也沒有專門記錄航程的儀器,所以很難確定艦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非常聰明的水手,他想到了利用向海面拋出有繩索的浮體,再根據利用沙漏計時的原理,用一段時間內內拉出的繩索的長度來進行計算,很快就能計算出當時的航速,為了準確的進行計算,后來,人們在繩索上等距離打了許多的小節,也就將整根記速繩平均的分成了若干個小節,只要測出在相應的單位時間內繩索被拉拽的節數,就能夠推算出當時的相應航速。
就這樣,“節速度”就成為了海上航行船只用來記錄速度的獨特單位。不光是海船,海水的流速,海上的風速等,都以“節”作為自己的基本單位。國際上簡稱為“節”。用英文“Kn”來表示。一節的速度就相當于是每小時航行一海里,換算成陸上速度,也就是1.854千米/時。
而我們所說的“海里”,實際上是海上的長度單位,本來是地球子午線上維度一分的長度,但是由于地球是一個略成橢圓的球體,所以說不同維度上的一分就有一定的差異性,比如說在赤道上,一海里就大約是1843米,而在兩極地區,一海里的距離,則大約在1861米。
為了達到大家的共識,方便計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國際上承認1852米作為標準的一海里,我國也認定這一標準,用代號“M”來表示。不過現在的海船測速儀已經發展的十分先進,早已經不再利用繩結記速,雖然“拋繩記節”已成歷史,但是,節速度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那么,按照這樣的記速方式,我們“遼寧”艦33節的航速,如果要換算成陸上速度的話,大約就是61千米/時。按照這樣的速度航行,我們的遼寧艦最遠能夠航行7000海里,也就是13000公里。
我們大家都知道,“遼寧”艦屬于中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其主要的動力來源是艦上裝備的蒸汽輪機,蒸汽輪機需要大量的消耗燃料,在海上的自持力有限,對于航空母艦來說,這也意味著需要很大的空間來存儲燃料,搭載的人員,艦載機的燃料等就要隨之減少,續航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海軍“下餃子”一般的發展速度,在山東艦與大家見面之后的將來,肯定會有更加先進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在等待著加入到海軍當中,他只需要考慮航空燃料和其他輔助設施的燃料供給,自身并不需要大量燃燒能量來提供動力。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來搭載艦載機和武器裝備,人員等,航程也將進一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