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柳
本文圖均為 光明網 圖
“要不是小時候干了太多活,吃過很多苦,你哪知道努力讀書?”2005年暑假,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會,母親笑著調侃我。直到現在,她也會用這種話術來激勵我:“想想小時候吃的苦,不也過來了?”
大概很多上一輩、上上輩,都會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雖然不乏功利色彩,內里卻是勉勵年輕人勤奮、上進的良苦用心。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吃苦”的機會太少了。今天的一條熱新聞說,福建一位60歲的爺爺帶著11個孫輩,在農村過暑假,體驗各種農活,種菜、撿雞蛋、摘水果……孩子們穿著黃色統一“制服”、聽著爺爺的號令,滿臉都是歡樂。
“在城市生活,他們覺得蔬菜水果都是從冰箱里出來的,伸手就能拿到?,F在體驗農村勞動,他們自己出汗,知道身邊的東西來之不易。”新聞里爺爺的一席話,頗令人深思。
這條新聞也喚起了很多網友的記憶。像我這樣的農村80后,誰沒有一堆干農活的故事呢?
勞動啟蒙,多從家務開始。很多女孩,五六歲就要掃地、洗碗,我干這些時,已是七歲。但還是因為沒有思想準備,倍感壓力山大。晚飯后洗碗還好,最怕早上掃地。貪睡的我,擔心上課遲到,又怕掃得不夠干凈,被大人要求再掃一遍?!叭松媸瞧D難啊”,那時的我大概總這么想。
再大點,要洗衣服和放牛。這是兩樣讓人又愛又恨的活。愛,因為她們提供了輕松豐富的體驗:夏天清晨的池塘邊,此起彼伏的倒杵聲中,傳遞著新鮮出爐的鄰家八卦信息,什么誰家的兒子要結婚了,誰家的婆媳鬧了。小姑娘對這些不感興趣,但抵不住滿塘荷葉荷花的清香,經常會摘上一支而歸。放牛呢,運氣好的話,找到一片沒種莊稼的草地,就可以撒開手,盡情發呆。這少有的“休閑”,是放飛想象的好時候。莫言說過,漫長寂寥的放牛時光,為他打開了想象的世界。
說恨,是因為勞動量真的大。我家五口人,農忙時,衣服還總會留下頑固汗漬和抽水機上蹭到的機油漬,結果就是,白衣服,被我洗著洗著就成了灰衣服;花衣服,慢慢就沒了花。放牛,要擔心牛吃了鄰居的莊稼,尤其是剛打了農藥的。
還好孩子似乎都有苦中尋樂的本能,喜歡語文的我,還學會了將生活和書本打通次元壁。比如,讀詩讀到“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會對詩歌理解更深,也會下意識賦予生活多點詩意。文學的加持,讓庸常的生活有了超然的美好。
在田間地頭干農活,是最辛苦的。一年到頭,油菜、麥子、水稻、棉花生長,人也和土地一樣,一刻不得閑。尤其是暑假要忙“雙搶”,大人不必說,小孩要承擔起從“攜壺漿”到割稻插秧的任務。我家田地有十幾塊,且分布零散,經常是早上四五點起,白天十幾個小時的暴曬勞動,半夜可能還要因突來的暴雨,起床搶收晾曬的稻谷。這些常規的辛苦還好消化,最怕一些驚悚的意外。比如插秧上岸,腿上趴著幾條螞蝗;俯身去抱油菜和稻禾,手指觸碰到一條冰涼的蛇……那酸爽,甩恐怖片十幾條街。
這些農村勞動經歷,隨著年歲增加,苦和累的味道慢慢變淡,反倒越來越讓人懷念。這是時間濾鏡的威力,但更重要恐怕還是,那種簡樸的生活,那些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足以讓一個孩子滿足,也讓人在成年之后越發向往。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寫下《觀刈麥》,由農人忙碌生出慚愧之感。今天,無論種不種地,干不干農活,人們的體悟都不會如此沉重。但有些東西,應該是深刻進民族記憶的,比如對土地的依戀,對勤勞的贊賞,對食物的珍惜……
責任編輯:甘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