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成
繼炒鞋、買基金之后,一些年輕人最近又遭遇了數字藏品得“暗算”。
先解釋下數字藏品:簡稱NFT(Non-Fungible Token),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得作品、藝術品生成得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感謝得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得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又叫非同質化代幣,有數字支持、音樂、視頻、3D模型、數字紀念品等形式,在國內被廣泛稱作數字藏品。
近年來,數字藏品在90后、00后群體中頗為流行。和過往得炒鞋一樣,一開始,有人賺了不少錢。比如NFT平臺iBox上一款名為《NFT大鬧天宮》系列得數字支持,起始價為99元,但經過一輪又一輪價格哄抬,已漲至11900余元,限量2000份。但最近,“為什么我壓價也賣不出去”“現在已經巨虧”……成了圈內最火得話題。
數字藏品:大鬧天宮-孫悟空大戰巨靈神
這也不由得讓人想起虛擬貨幣,也不過是在很多人血本無歸得基礎上,制造了一些極少數人得“暴富神話”。
在新聞報道中,蘇州大學生小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年前,剛踏入這個圈子時,小白每天都會卡著時間搶購限量得數字藏品,然后轉手以高價再賣出去,曾經因此掙了4000元。于是又向朋友借了2萬元,在支付寶挪用花唄2000元,又分期借了8000元,購買了多幅數字支持,結果短短幾天里,價格狂跌不止……
這就是典型得杠桿手法、賭博心態,是理財也好、投資也罷得大忌。現在價格暴跌,恰恰說明市場規律在起作用。供求關系一旦變化,就會出現這個局面。這也再次證明了,世界上沒有一本萬利、源源不斷地炒作。天上不會掉餡餅,互聯網更不會。
某NFT平臺在售數字藏品
其實,當一個噱頭被制造出來得時候,當很多人一開始就是沖著炒作去得,那些“需求”就并非真實意義上得需求,而是自以為別人有需求,自己先把別人得坑位占了,然后挾資源以求差價。每個玩數字藏品得人其實都該好好想想:你愛得真是數字藏品么?你饞得可能只是“一夜暴富”得神話。
當然,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新事物,有其應運而生得技術條件和現實需求。比如,疫情之下,去博物館參觀成了一種“奢侈”,而博物館里得文物只能被看看、不能被帶走,能夠在市場拍賣交易得文物,也不是普通人能夠買得起得。在這種語境下,可以滿足普通人收藏愛好得數字藏品就誕生了。
粵博館藏文物石灣窯陶塑金絲貓(清)
今年4月份,廣東省博物館首次推出3款數字藏品,限量發行8000份。而此前,西安、甘肅、河北、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博物院均已經推出多款由鎮館之寶衍生出得數字藏品。只需要十幾元到幾十元,藏家就可以擁有一個標注著獨一無二序號、屬于自己得數字文物收藏。它得價值,其實就在于獨一無二得數字身份上。
現在,價格掉了下來,未必是個壞事。讓市場回歸理性,讓產品回歸基礎得功能,讓其價值與現實需求匹配,既是一次理性得沉淀,也是數字藏品價值得回歸。一些吃虧得年輕人,不妨把這當做一堂課。對于剛開始嘗試投資理財得人來說,市場就是蕞好得課堂。
文字:樊成
支持: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感謝:孫岱 張永群 張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