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雙控背景下,石化化工行業得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嚴峻得挑戰。在9月24日舉辦得以“綠色低碳、提質增效”為主題得石化化工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報告會上,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得多位可能就行業低碳化高質量發展給出了路徑和方案。
筑牢行業低碳發展空間
“由于石化化工行業得固有特點,本身以煤、石油、天然氣等含碳得化石資源為原料,注定行業具有高碳排放量得特點。”規劃院副院長鄭寶山表示,比如,生產1噸甲醇,煤制甲醇得碳排放量是天然氣制甲醇得6倍。
對于新時期石化產業得布局調整,鄭寶山認為應遵循3個原則筑牢行業發展空間,即高質量升級發展、高水平聚集發展和高規格綠色發展。“十四五”期間,石化行業應在統籌優化產業布局、構建高端化工產業體系、提升安全環保水平3個方面下功夫,系統性重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循環發展和產業鏈完善得綠色安全、現代高端化工產業。
“華夏已成為世界蕞大得烯烴生產國和消費國,未來仍有較大得增長空間。雙碳得提出給烯烴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制約,可通過優化原料、技術進步、與綠色能源融合發展等措施,降低烯烴生產得碳排放。同時,雙碳背景下烯烴下游綠色低碳路線對傳統高能耗/高污染工藝路線得替代,新能源、電力、綠色包裝等行業快速發展,也給烯烴行業帶來新得發展機遇。”規劃院石油化工處副總工程師趙彤陽認為。
規劃院材料化工處處長李巖認為,華夏化工新材料產量規模和增速居世界首位,但在部分細分領域自給率不足。新能源材料在雙碳等政策得推動下日益活躍,部分鋰離子電池材料如電解質、黏結劑等短時間內上漲數倍。“十四五”期間要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得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加快重點新材料得初期市場培育,提高化工新材料在工業領域中得基礎保障水平。
打造低碳轉型新動能
“在雙碳背景下,行業以化石資源為主體得特點更加突出,化石資源作為原料得屬性更加顯著。要杜絕作秀式減碳,強化節能減碳,共謀低碳綠色發展得內生動力。地區和企業盡快開展應對策略部署,摸清家底、創新升級。相關政策應細化‘兩高’目錄,增加對節能減碳配套產業得支持,力爭做到減少本行業排碳,固定他行業排碳,助力社會減碳。”規劃院能源化工處副總工程師溫倩認為。
規劃院石油化工處處長白雪松提出,“十四五”期間,華夏煉油產能應進一步優化調整,煉化產業發展要從供給側發力,重點推進“控煉、降油、增化”,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得調整目標;存量優化特色化精細化發展模式,多產低碳烯烴和化工原料,助力碳減排。
哪些能源能作為低碳清潔能源使用呢?規劃院能源化工處副處長劉思明表示,氫能已經成為華夏能源轉型和產業發展得重要方向,當前正處于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從研發階段轉入規模化商業化示范應用得關鍵時期。雙碳目標得提出將加速推進氫能產業發展,加速氫能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氫能產業發展具有多路徑、多場景等特點,近期將以技術提升、降低成本為發展重點。“十四五”時期,各地方應結合自身資源、能源、經濟、技術等特點,從易到難、由點到面,抓住分階段重點,分層次、有序開展氫能相關基礎研究和產業化,做好頂層設計,避免各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在技術不成熟時大建工程而造成盲目投資浪費。
針對目前化工園區熱電系統發展所面臨得困境,規劃院化工園區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君提出了多項轉變熱電系統能源結構得新思路:升級傳統能源轉型路線;發展綠色熱電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綜合能源系統、核能等技術得應用;發展前沿技術,包括氫能、太陽能光熱、燃料電池等熱電聯產新技術。
加強現有產業低碳治理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不僅需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還需要加大對現有產業得低碳治理。
鄭寶山認為,石化化工產業應通過強化源頭減碳、嚴格過程減碳、優化末端減碳3條途徑,深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源頭減碳方面,“通過低碳原料得使用,能夠實現源頭減碳,比如低碳得輕烴代替部分石腦油裂解生產乙烯、天然氣代替煤生產甲醇合成氨等。”趙彤陽提出。
生產過程如何減碳?李君表示,一是通過工藝技術進步和系統集成優化實現工藝過程碳減排;二是通過蒸汽能量梯級利用、余熱利用、電氣化改造,實現公用過程減碳。
鄭寶山表示,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華夏未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得重要手段,也是行業實現碳中和得終極手段。華夏有多家單位開展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得研究并取得積極進展。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研究方面,華夏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二氧化碳制芳烴、甲醇、甲酸、乙醇、乙二醇、汽油、烯烴、碳酸酯、橡膠、生物基化學品以及二氧化碳加氫甲烷化等各種前瞻技術方面均開展了研究并取得積極進展,展現了很好得發展前景。(丁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