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之聲
8月9日,臺軍海軍宣布,旨在設計與建造“微型導彈突擊艇”的“群蜂專案”經初步評估,因不符合作戰需求而撤案。有臺媒指出,此案建案之初已耗資2億余元(新臺幣,下同),如今喊停,研發經費與成果將付諸東流。
這則消息雖然不算重磅,但卻能從中發現不少值得“玩味”的信息。
首先,為什么“群蜂專案”會被撤案?臺軍所謂“不符合作戰需求”的答案顯然太過簡略與粗糙。資料顯示,該案由臺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任內力推,2019年建案時計劃興建60艘約50噸、具備高機動性和隱身性、搭載兩枚雄二反艦導彈的突擊艇。由于該案主打數量策略,建造難度并不大。
資料圖:李喜明
但其后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其一是李喜明退伍;其二是外國對臺出售魚叉導彈。主事者換了人,外國因素又半路殺出,這才是臺海軍“審時度勢”地承認此案“不符作戰需求”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對于臺灣防務部署而言,臺灣實際需求并非決定因素,該造什么、不造什么,身居高位的官員和外國方面最有發言權。
其次,當預算花費沒有定則,因官設事、因美設事現象普遍存在之時,預算的濫用和浪費必將隨之成為“常態”。
“群蜂專案”建案以來,每年都會編列行政費用,還需給付船舶及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等相關單位設計費用。針對已經花掉的2億余元,臺軍稱正在研議如何結報。對此,島內網友則直言,這只是“有限預算之下,分贓圖利的項目調整罷了”;還有網友諷刺,“哪有白花?你怎知沒有人從中賺得滿缽滿”。
第三,相比如今公開曝光的2個億,臺軍內部還有多少“黑箱”和“內幕”已經發生或正在上演,恐怕更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無底洞。軍備采購議題由于特殊的敏感性和機密性,成為部分島內政客謀利的天然屏障。許多軍購案不光島內民眾和監督機構無從過問,甚至爆出重大丑聞后,也會出現不了了之的局面。
比如,被視為臺海軍最大丑聞的拉法葉艦軍購弊案,直接導致揭發弊案的臺海軍總部武獲室軍官尹清楓上校被殺。除尹清楓外,法國方面更傳出有六個與此案有關者離奇死亡。
第四,在臺軍頻頻折騰采購軍備與調整預算的背后,是對“以武拒統”賊心不死的民進黨當局。這是兩岸關系復雜嚴峻的根本原因,更是將導致兩岸發生武裝沖突的最大威脅所在。
不管民進黨當局推行自造武器,還是向外國購買,都無法改變“臺獨”最終滅亡的命運。但臺灣問題到底會以和平方式,還是非和平方式解決,卻將對臺灣社會及島內民眾的利益福祉產生深刻影響。
臺灣民眾的納稅錢不該錯付,更不該浪費在將臺灣社會推向災難深淵的謀“獨”行徑上。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曾正告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分裂勢力,不要誤判形勢,在“臺獨”絕路上一意孤行只會碰得頭破血流。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臺獨”分裂勢力的任何挑釁,都將遭到堅決挫敗。我們將密切關注島內一小撮“臺獨”分子動向,依法予以嚴厲懲戒和打擊。(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