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時候很流行,現在基本看不到了,也許龜還在,只是綠毛不見了。
無錫地區,長年濕潤的空氣保證了各類微生物的生長。就像制醬的好壞在于霉頭的質量一樣,綠毛龜的綠毛也是一種微生物在龜背上附著,生長的結果。姑且稱其為龜背藻吧,井水,河水里原先就帶有肉眼看不見的龜背藻。在適當氣候條件下,這些小微生物就將龜背當做溫床,扎根繁衍。這個過程有時很容易,時間也短,有時很漫長。當龜背上出現“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感覺時,說明龜背藻已然扎根了。那就繼續等待,慢慢的,一點點綠絲從龜的腳趾,背上的棱瓣接縫處冒出來了,然后,綠絲點點變長,終于一縷一縷的長出來了。
由于某些傳媒的誤導,綠毛龜曾被一度走紅市場,被捧為“活翡翠”,炒得火熱。但由于其市場銷量有限,很快又聲沉影寂。據1995年12月14日《致富信息報》報道:在1987年5月北京舉辦的我國第一屆花卉博覽會上,江蘇養殖戶許正元(錫山市綠毛龜研究會會長),著名養龜專家,以6只綠毛龜換得外匯1400美元。這一消息,在當時被其他報刊爭相轉載,促使我國在1987—1989年曾掀起綠毛龜養殖熱潮,當時中央科技電影制片廠還在無錫后宅(許正元是后宅人)拍了紀錄片。
作者許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