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時候看西游記,其中第22集“四探無底洞”,當時就被無底洞這三個字給深深地鎮住了,這世界上竟然還能有沒有底的洞?如果掉進去一直在洞里下墜,這將是一種多么恐怖的體驗,在下墜中死去,在下墜中化為白骨,無處可逃,永不見底。
后來大人說,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無底洞的,因為地球是一顆圓溜溜的球,最深最深的洞也就是從洞中掉入,然后穿到地球的對面去,即便是這樣第一個洞實際上還是有底而且有出口的。
無底洞
再后來物理老師上課的時候講了,人類在這世界上挖得最深的一個洞也才一萬兩千多米,而地殼的平均厚度有三萬五千米,所以這個洞很可能都到不了上地幔,地殼往下還有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內地核,無論是靠人類的能力或依靠地球自然形成都不可能出現一個能擊穿地球的洞。
然而,此前的研究顯示,地球的海洋中實際存在一個“無底洞”,正在瘋狂吞噬海水,每年被吸的海水高達數億噸!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類挖的最深的洞
關于海洋無底洞的傳說
說到一直吸水的無底洞,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曾經網紅視頻中出現過的水面中的圓形大洞,其實這個視頻是位于外國加利福尼亞州綠帕縣的蒙地賽羅水壩,當水位較低時,這個神秘無底洞的真身就會顯露出來,其實那就是一個水泥結構的漏斗形泄洪道建筑。
當水位較高時這蒙蒂塞洛水壩的泄洪口就會開始工作,無數的水將會從這個泄洪口中進入,排放到水壩的下游河流中去。這時在旁人看來就像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水面上突兀地出現一個吸水大洞,這個無底洞早已經被證實了只不過是水壩的泄洪通道而已。
蒙地賽羅水壩
其實天然大漏斗在內陸中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地質結構,比如我國四川省興文縣的興文天然大漏斗,她是一個直徑650米,深208米的碗型洼地,神奇的是無論是下雨還是洪水都無法讓這個洼地的水平面上升。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最終發現,這種天然大漏斗正好在地層的斷裂構造帶上,洼地的底部其實是地層的斷裂地方,在斷裂處一般會有一條地下河,而天然漏斗的水位就會與地下河的水位持平,因此無論是干旱還是暴雨,漏斗的水位都會不增不減。這種情況最常見于斯特地貌,在這種由碳酸鹽地層組成的地形最容易出現各種奇特的景觀。
興文天然大漏斗
水壩的泄洪通道和天然大漏斗在搞清楚原理之前,很多人都會誤以為這就是一種無底洞,甚至懷疑洞底直通地心,或者懷疑在黑洞中有一個黑洞。但事情的真相可能十分簡單,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神秘。
在古希臘,據說也有一個可以吸走海水的無底洞,因為這種現象很少見,還有科學家專門去研究被吸走的海水都去哪里了。
根據相關描述,這個海洋無底洞位于希臘的亞格斯古城,每天都能吸走三萬噸的海水,每年吞噬上億噸海水,至于被吸走的海水就像憑空消失一般,完全找不到。
希臘亞格斯無底洞傳說
科學家為了追蹤的海水,先是在洞口附近加入一些色素,期望能在某處涌現出一些被染色的水,這樣就能輕易找到被吸走的海水去哪了,但神奇的是,被染色的水就像消失在這個洞口中一般。
科學家認為被無底洞吸進去的海水可能被過濾掉色素了,所以才找不到染色后的水,于是找來一些可以漂浮在水面的塑料顆粒再次進行測試,結果還是消失無蹤了。看到這里,大家是否會好奇這消失的上億噸海水去哪里了呢?
海水去哪兒了
消失的海水原來在這
網絡上相關的信息大多模棱兩可,常常以蒙蒂塞洛水壩的泄洪口吸引人們的眼球,那么真實的古希臘無底洞真相是什么樣的呢?
首先古希臘的亞格斯古城,其實就是現在的凱法利尼亞島上的阿爾戈斯托利港口,這個島是伊奧尼亞群島最大的一個島嶼,位于現在希臘國的西海岸,而亞格斯古城這個名字,其實是來自于古希臘神話中英雄刻法羅斯。
所謂的無底洞,其實就是一個在海岸被水深不足兩米的海水剛好掩蓋住,在那里只有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小洞。
古希臘無底洞就在這里
細心的看官應該能注意到,每日吸走三萬噸水,這個水量其實并不大,我們如果忘記關水龍頭,一天也能流掉五十噸以上的水。小小的水管都能流上百噸水,這個“無底洞”的流量也就相當于三百根水管的流量而已。總的來說,只要一兩個水井蓋大小的洞口絕對能每天吸走三萬噸水。
一開始附近的人對這里產生興趣,是因為這個洞口附近的海水,是從海面往陸地流去的。我們的常識中,水一般都是從陸地流入海洋才對,這種突破常識的現象理所當然就被當地居民發現了。
為了證明這里的海水的確是從海面向陸地倒流,當地居民還用沙土將這個洞圍起來,只留下一條從海面到洞口的小河,在小河中間放了一個水車,通過這水車的反方向轉動,證明了這里的海水的確是往小洞倒灌的。
水車測試海水倒灌
上文所說的科學家研究的確是有進行過,外國科學家潘恩博士,在1957年的時候,在小洞附近同時投入了熒光劑和彩色漂浮木塊,最后的確是找不到這些水流標記物的蹤影。
但是兩年后,又有兩名地質學家前來繼續研究,這次他們用的還是同樣的方法,但他們認為“無底洞”的流向可能比想象中的要遠,于是這次他們不僅搜索附近的水域,還將整個凱法利尼亞島都找了個遍,最終他們在凱法利尼亞島的另一側找到了這些標記物。
讓人苦笑不得的是,當科學家們去到無底洞海水的出口處時,才發現當地居民早已經在那建了一個神像,并且早已經知道那里就是“無底洞的出水口”,如果科學家們在做研究前可以問一下當地居民,也許就不需要那么麻煩了。
潘恩博士使用的熒光劑
也就是說,這個無底洞其實是連通了海島對岸,海水之所以向洞口倒灌,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岸的海面的退潮時間要早一些,因此聯通海島兩側的無底洞就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將另一側的海水吸引過來,造成海水倒流的奇觀。
海洋中的漏水大洞
從上面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就連神秘的海洋“無底洞”其實都是有底有出口的存在,所以如果你對于無底洞會莫名恐懼,那么現在已經可以將這種恐懼放在一邊了。
但如果小編告訴大家,雖然“希臘無底洞”是個謠言,但在海洋中真的存在許多永不休止吸取海水的洞口,大家會相信嗎?
古希臘無底洞存在多個出水口
其實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海洋可能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被堅固且密不透風的地殼承載著,地殼很可能會漏水。那么這些水都是怎么漏的,漏到哪里去了呢?
科學家們偶然在海底深處發現一股溫度高達三四百攝氏度的高溫熱流,無數浮游生物依靠著這些熱流的溫度生存,在熱流附件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型封閉的生態環境。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這是海底下的火山噴發了,但經過研究,并沒能在熱流的源頭找到冷卻的巖漿蹤跡,最后科學家們只能認為這個熱流是從地幔滲透出來的熱水。
海底火山噴發原理圖
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的地殼一直都是在運動的,相對于堅硬的地殼,地幔其實更像是一個充滿濃稠液體的海洋,再加上海洋中的地殼厚度更為薄弱,海洋中的地殼運動更為頻繁且活躍。
在這頻繁的地殼活動中,就會產生類似于上文所說天然大漏斗一般的情況,地殼裂開了,海水在強大的水壓作用下滲入地幔,地幔中的物質和溫度被沖出到海洋中去。所以海洋中會經常出現溫度較高的熱流,而海洋中的海水也會經常滲透到地表之下。
其實這一切都是水循環的一個環節。在我們的印象中,水循環不過是水分蒸發變成云,云凝結成雨落下,雨水沿著河流重回海洋。
水循環系統
但這只是地面的簡單水循環而已,大家應該知道,河水中的水分不可能僅僅依靠雨水或冰雪融水組成的,河水的源頭一般都是無數的泉眼,聚小成多,凝成大江大河。
而這些泉水明顯是從地下滲透出來的,泉水的源頭就是水循環的另外一部分——地下水循環。
海水通過各種通道滲透到地幔中去,地幔中蘊含著的水分如果全部榨取出來,甚至可以凝成一個新的海洋,這也是為何地幔的質地相對地殼來說更加柔軟的原因。
地下水循環
地幔中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殼滲透,最終被擠壓到地面中來,形成泉水或者海洋中的熱流,經過地幔和地殼過濾的海水將會變成一眼眼清冽的泉水,或者形成海底高溫的熱流,滋養著海底與地面的生物。
地幔吸水的后果
雖然目前看來,地幔從海洋中吸走的水分,會一定程度地回饋到海洋或地面中。但經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地幔吸水和出水的數量并不是相等的,地幔的出水量要低于吸水量,換言之,未來的某一天,海洋有可能會被地幔吸干。
科學家們預估,以地幔吸水的速度地球表面將會在20億年后完全干涸 ,但在完全干涸之前,地球有可能會因為地幔的含水量太高,而變得地質活動十分活躍,也就是在那之前,地球也已經變得不適合生物居住了。
吸水和出水量不對等
結語
總的來說,在地球上無底洞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地球的地質地貌千奇百怪,深不見底,不知源頭的洞其實并不少見,正如凱法利尼亞島上的無底洞,其實整個島嶼類似的洞并不止這一個,類似興文縣的興文天然大漏斗地球上也并不少見。
對于這些景觀,我們要帶著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任何現象有必然會有其解釋,所以我們一定要擁有自己判斷信息的能力,不要相信那些語焉不詳的虛假信息。
最后,關于地幔吸水有可能將地球吸干的事情,其實地球至今為止也才四十多億歲,我們人類出現文明的時間也才十幾萬年,二十億年后的事情我們根本無法擔心,所以大家不要對此太多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