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生活中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我也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拿河南的豫劇來說吧,河南豫劇被稱為我國的第一大劇種不是徒有虛名的,你可以看看身邊的人,或者看看附近的公園廣場等公共場合,幾乎都有豫劇的存在。這不僅僅是在河南,據很多網友的反應,全國大概有二十多個省份都會出現豫劇的身影,比如新疆,臺灣省,深圳,廣州等。河南地區的戲曲之所會傳播得這么廣泛,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
㈠戲曲本身的原因。戲曲本身的特點會決定這門藝術的影響大小以及是否能讓更多的觀眾的接受這門藝術。
⑴河南的戲曲包容性比較強,特別是豫劇。
一門藝術的包容性強,會決定這門藝術會接受更多的聽眾,同時也決定這門藝術可以傳播得更加廣泛。豫劇不像京劇,豫劇本身能夠接受各種觀眾,大家都能很容易地接受這門藝術,喜歡上這門藝術。
⑵戲曲本身通俗易懂,容易讓人接受。河南的地方戲的一大特點是唱詞比較簡單,通俗易懂,十分的接地氣,也是這個原因決定了河南很多地方戲能夠吸引這么多觀眾。我覺得這也是通俗藝術所具有的優點,畢竟高雅的東西很多人欣賞不動,比較通俗易懂的東西才是老百姓喜歡的東西。
㈡戲曲之外的原因。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之外,戲曲以外的原因也很重要。
⑴《梨園春》這個戲曲平臺功不可沒?!独鎴@春》是河南衛視1994年舉辦的一檔節目,至今已經舉辦了二十多年,超過了1000期。
這檔節目的初衷就是為了傳播戲曲文化,宣傳戲曲藝術,讓更多的人愛上戲曲。河南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這個節目的,大多數人都看過了這個節目,甚至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我是90后,我很愛戲曲,小的時候一到星期天最開心的事就是看《梨園春》,早些年《梨園春》有很多十來歲的小朋友們打擂,不管是唱的是《穆桂英掛帥》還是唱的《打金枝》,總之會給很多人帶來很大的歡樂?!独鎴@春》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為河南地方戲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⑵河南的戲曲資源非常的豐富,多達四十多種,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省,文化大省。
說到這里,我要多說點,我不明白為什么網絡上有很多人總是黑河南人,黑河南。白巖松說過:“河南人什么樣,我國人就什么樣!”我希望大家可以正確地看待河南人)河南的戲曲除了豫劇之外,還有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四平調、柳琴戲、墜劇、豫南花鼓戲、蒲劇、大弦戲、京劇、二夾弦等等,完全稱的上戲曲大省。這些劇種發源于不同的地區,例如曲劇、越調發源于河南南陽,道情戲發源于周口市太康一帶等,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種,而這些劇種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技術手段,娛樂方式的出現,這些戲曲有了更好的傳播平臺,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些戲曲藝術,因此喜歡戲曲的人就變得越來越多了。
⑶河南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個地區戲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河南地處中原地帶,人口眾多,戲曲的發展如果只靠國營劇團來維持,根本不行,一方面宣傳的力度太小,另一方面也不能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因此河南地方政府鼓勵民營劇團的發展,民營劇團和國營劇團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播戲曲藝術,達到傳承戲曲的初衷。現在發展好的民營劇團有“新王派”創始人王紅麗所創辦劇團,還有最近幾年梨園春的擂主孫翔雨所創辦的劇團,如今的發展,很不錯。
⑷河南地區的戲曲宣傳的力度大,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戲曲的發展必須要宣傳,要去傳播,而這一點在河南地區做得很好,效果也非常的棒!
今天是一個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紛繁復雜,同時今天也是一個廣告宣傳的時代,如果不去宣傳,不去傳播,很少人認識到,了解到戲曲藝術。就我知道的河南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展“戲曲下鄉”和“戲曲進校園”兩個活動。在河南地區,很多農村地區一年都可以聽到幾場戲,深受廣大戲迷朋友們的喜愛。這些活動都很好的宣傳了戲曲藝術,傳播了戲曲藝術。
我認為也就是上述兩個原因決定了河南地區的戲曲能夠吸引更多人去喜歡。不對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指正,大家有什么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交流!
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