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重慶比作一個生命體,那么山水之間鱗次櫛比的樓與房就是其“血肉”,而她們所依附的“骨架”,乃是縱橫交錯的道路。
誠然,重慶城的每一次生長,無一例外都從道路開始。而這座城市的歷史,也被時光的刻刀深刻于“骨架”之上,深入“骨髓”……
如今的重慶城,其格局更近似于上世紀20~30年代時期,重慶建市擴城之后的形制。仿若民國初年軍閥混戰中萌芽的近代城市胚胎,時至終于孵化成型……
從陜西街到朝天門,人口與工商店鋪幾乎全部集中于此,曾是老重慶當之無愧的中心。
但是,隨著清末以來的開埠、建市,這片狹長的城市空間已嚴重阻礙了重慶城的建設和發展,故而時任重慶商埠督辦的潘文華(,在重慶還未正式建市之前,就已決定修建市區交通干線。
▲1945年11月,重慶,揚子江邊“下半城”
當時準備修建的主干線有三條:
第一條由通遠門經兩路口至曾家巖,約長6里;
第二條由南紀門經菜園壩并斜上接兩路口,約長5里許;
第三條由臨江門雙溪溝經孤兒院至曾家巖,亦長5里許。
這三條路就是很多老重慶人耳熟能詳的“中區干道(今中山一、二、三、四路)”、“南區干道(今南區路)”以及“北區干道(今北區路)”。
即便是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她們依然是渝中半島極為重要的交通干線,堪稱重慶城的三條“脊梁”。
▲1950年的重慶街市地圖
中區干道:七星崗從此不鬧鬼
清末民初,重慶城內只有便道。l926年醞釀建市,重慶商埠督辦公署決定在城區主要街道修建馬路,首先要修的就是中區干道,起點為通遠門,終點為曾家巖。
查看1925年出版《新測重慶城全圖》,可見當年通遠門外系一片荒山,最觸目的則是一座白骨塔。原來,通遠門外實際上是數百年來民眾祖宗安息的墓地,荒墳累累,俗稱棺山坡。
重慶人劃拳常說“七星崗鬧鬼”,其起源正是因為通遠門外的累累荒墳。
▲七星崗的亂墳崗山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祖墳蔭佑后代,萬萬不可觸動。消息剛傳出,不僅士紳反對,老百姓吵翻天,就連袍哥大爺也放出狠話:“哪個敢去撬墳,那就是活得不耐煩了。”
時任市長潘文華不信邪,軟硬兼施。硬的一手,任命手下旅長郭勛祺出任遷墳局局長,組成全副武裝的遷墳隊;軟的一手,答應將遺骨遷往浮圖關妥善掩埋,并承諾修建一座菩提金剛塔,以安撫遷移中受驚的亡靈,為老百姓提供一處祈福之地。
遷墳隊大刀闊斧,短短幾個月,遷走墳瑩數十萬座。施工隊隨即開挖路基,拓展路面。潘文華也未食言,在浮圖關下新建白骨塔,在觀音巖純陽洞建成金剛塔。
▲重慶菩提金剛塔
1929年8月,中區干道竣工,后命名為中山路。1932年至1937年,中區干道逐漸由七星崗下行延伸到朝天門,成為城區交通主干道,延長部分稱為中城經路。
▲20世紀30年代的七星崗與兩路口
▲中區干道七星崗到兩路口段
南區干道:長江邊的飛機碼頭
沿著長江北岸,溝通著菜園壩與朝天門,是重慶市最早修建的幾條城區干道之一。
這條在當時被叫做南區干道的公路于1929年7月動工,最初只是從南紀門到菜園壩,一年時間便修筑完成。三年后,市政府又開始修建陜西街至麥子市路段,這一路段在1935年6月完成,與南區干道銜接,稱為南城經路。自此,全長6.87公里的南區干道基本完工。
▲今天的南區路
南區路是一條畫廊般的路,沿著長江蜿蜒而去,依山的一側,其上連排的青磚黑瓦的小樓房在蒼翠的綠蔭中若隱若現,還有不少吊腳樓也臨江懸于崖壁,仿佛鑲嵌在山壁上的畫卷。
▲連接菜園壩和兩路口的南區公園路
盡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許多老屋已然拆除,但北橋頭前不遠處那一片古韻十足的吊腳樓依然還在,只是已改建成茶樓,多了“望江敘舊”的招牌。視線掠過窗外層層疊疊的屋檐,可以看到不遠處長江江心的珊瑚壩。
珊瑚壩曾經是國軍的戰時軍用機場,望江敘舊茶樓在抗戰時期是國軍的機場財務科機要室,同時也是飛行員的舞廳。因為珊瑚壩機場的原因,茶樓下方的小碼頭被稱作“飛機碼頭”。
▲抗戰時期的珊瑚壩機場
北區干道:20年才修成的一號橋
一號橋也許是渝中區最險峻的公路了,橋下的深溝里一大片陳舊的老房子,灰黑色的瓦屋頂綿延至江畔。蛛網般交錯縱橫的小巷里,有塵埃浮起,寂寞滄桑……
▲一號橋嘉陵江邊的老民居
在老重慶的三條干道中,南區干道和中干道都完工得比較順利(南區干道1935年修成,中干道1937年最終完工),唯有北區干道一直拖到解放后的1952年才全線通車。
這條公路之所以拖了20多年才完工,其原因就是因為一號橋。
一號橋可以說是重慶這座山城修路難最典型的代表,她的東西兩岸都是高峻的山崖,中間隔著一道深深的山溝。若是按現在的修路技術,在山溝上架一座橋也許輕而易舉,而在技術落后的當時,市政府卻只能“望溝興嘆”。
▲1952年修筑北區主干道
抗戰勝利后,北區路工程再次提上日程。1947年,路修到了一號橋又停了下來——橋的設計有了,橋墩也立起來了,但是搭橋設備卻跟不上,工程不得不再次停頓。
解放后,一號橋迎來第三次修建,直到1952年5月底才架設完畢。自此橋通路通,上清寺到臨江門一線徹底相連,而依山而建,被高大粗壯的橋墩支撐起來的一號橋,也成為當時的重慶著名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