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河南鶴壁淇縣泉頭村的小涵(化名)請媽媽幫自己拍了一段視頻,發給“益童樂園災后兒童服務站”的老師和伙伴們。視頻中,小涵雙手舉著一幅自己的畫介紹道:“洪水過后的美麗家園”,畫里是高高升起的太陽和池塘邊鮮花盛開的小院子。
7月16日以來,河南遭遇持續強降雨天氣,降水量超過歷史極值,造成全省多地受災。目前,重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災后兒童的心理疏解、日常陪伴也時時牽動著大家的心。從線下到線上,許多人參與進來,為孩子們搭起一個個專屬“樂園”。
小涵筆下“洪水過后的美麗家園”
1
帳篷里的“樂園”
開站當天,受限于條件,孩子們只能用廢紙板裝點自己心目中的“樂園”。
7月16日以來,持續強降雨造成河南全省多地受災,300多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24日,首個“益童樂園災后兒童服務站”在滎陽市汜水鎮趙村安置點投入使用。當天上午,滎陽趙村安置點的孩子們就地取材,用廢紙板畫出了“益童樂園”在河南的首個“招牌”。
23歲的孫藝洋是該站點的老師之一。家住滎陽市區的她,回憶起洪災,最大的印象就是:“雨特別大,一連下了幾天,總是不停。”
孫藝洋說,雖然自家并沒受到波及,但河南其他地方洪水漫城的景象讓她非常難過。“很想做點什么,但又不知道能幫到什么忙。”
河南鄉村洪水過境時的景象
就在此時,她偶然通過當地公益機構了解到了“益童樂園”。這是一個由字節跳動公益與壹基金聯合發起的兒童公益項目,災后兒童服務站是該項目針對災后兒童群體特別設立的站點。對于災后兒童群體來說,服務站可以提供安全的活動場所、聘請專職老師看管照護,此外還會組織各種活動,緩解孩子們的心理壓力。
得知服務站正在招募專職老師,曾在滎陽某小學實習的孫藝洋第一時間報了名。通過后,她在26日趕到了趙村站點。當時,洪水侵襲過的痕跡仍清楚地留在村子里,“有些房子出現了塌陷,淤泥特別深”。”
孫藝洋介紹,兒童服務站設在趙村村委會院子里,由于地勢較高,這里被選為周圍幾個村子的臨時安置點。“村委會的房子有限,大家就緊著老人住,更多的村民還是住在帳篷里。”所謂的“樂園”則是更大的兩個帳篷,“遠遠的,就能看見孩子們在帳篷里玩。”
此后的日子里,孫藝洋每天一大早就去兒童服務站工作。“雖然站點活動是9點才開始,但8點半不到,就有小朋友在等了。”
為了緩解災情給兒童帶來的潛在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孫藝洋和同事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游戲,下棋、畫畫、跳繩。孫藝洋說,大家不會刻意要求孩子們講述自己在洪災中的經歷,但通過游戲、科普等方式,就能引導孩子們釋放壓力、重塑安全感。
孩子們的變化很明顯。小女孩開欣(化名)一開始還怯生生的,不敢和志愿者打招呼。幾天后,她在課堂上高高地舉起了小手,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夢想。開欣說,長大后想做一名魔術師,“給養老院的老人變魔術,好讓他們開心一點。”
這樣的變化也感染著大人們。孫藝洋說,平時站點組織孩子們一起玩游戲時,很多留在安置點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也會過來圍觀。“孩子們的笑聲一響起來,整個安置點的氣氛都會輕松很多。大人們看著孩子的笑臉,也會忍不住跟著笑起來。”
2
“我感覺我是最幸運的孩子”
7月28日,滎陽發布雷電黃色預警,雨又下了起來,臨近下午天氣才放晴。趙村站點前的藍色帳篷里,曦曦(化名)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對著蠟燭許下了10周歲的生日愿望:“希望所有人都健康快樂、平平安安。”
雖然只是簡單的生日會,曦曦依然開心不已
這是一場“臨時起意”的驚喜。孫藝洋介紹說,27日晚上有志愿者提起,常來站點參加活動的曦曦第二天過生日。大家當即決定為小姑娘舉辦一場生日會,“也是希望通過生日會,緩解洪災帶給孩子們的心理沖擊。”
彼時,洪水剛剛退去不久,要找一家開門做生意的蛋糕店不算容易。第二天早上8點,大家冒雨出門,整整3小時后才找到。“要最大的蛋糕,我們孩子多。”來自新疆醫科大學的大四學生、志愿者馬慧做主,給曦曦選了粉色的雙層蛋糕,“曦曦平時就常穿粉色的衣服,選氣球時也總選粉色的。用粉色,準保她喜歡。”
在給曦曦的生日賀卡上,志愿者們留下了這樣一句祝福:“我們一直陪著你,曦曦10歲快樂”。
中午的時候,曦曦接到了生日會的通知。剛一走進帳篷,她就一把抱住了身邊的馬慧,一連問了幾遍:“姐姐,這真的是給我過生日嗎?”除了站點老師、志愿者外,安置點的部分孩子、村民也參加了曦曦的生日會。不大的帳篷里,十幾個人圍在一起,為曦曦唱響了生日歌。曦曦說自己是最幸運的孩子,忍不住落了淚,“從來沒有這么多人給我過生日,我也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大蛋糕。”
受天氣影響,生日會只進行了45分鐘。回家的路上,曦曦一路踮著腳尖,開心地跑來跑去。她的快樂也感染了媽媽,“這可能是她人生中最難忘的生日了”,曦曦媽媽說。
孩子們跳繩時的“矯健身姿”,讓圍觀的人也忍不住笑起來
3
樂園從線下搬到了線上
7月30日,鶴壁浚縣黎陽中學長豐校區安置點也搭起了災后兒童服務站,這是第4個線下落地的益童樂園。很快,5號、6號站點也相繼確定了地點。但突然出現的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節奏。
7月末,繼發現首例無癥狀感染者后,鄭州又確診多例新冠肺炎患者。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原本集中在安置點的受災群眾陸續疏散。家里破壞不嚴重的,就回了家;還回不了家的,也大多投親靠友,找到了落腳點。8月1日開始,包括趙村站點在內的4個線下“益童樂園災后兒童服務站”暫停了活動,已在籌備階段的站點推后了線下落地時間。
離開站點前,孫藝洋擔心孩子們的情緒出現波動,便在站點門前的帳篷上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她囑咐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任何問題,隨時聯系“心靈熱線”。
不過到目前為止,孫藝洋還沒有接到任何求助電話。她不確定是不是家長們忙于災后重建沒有注意到這個電話號碼。但她更愿意相信,沒有電話是因為洪災留給孩子們的陰霾正在散去,“孩子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樂觀、堅強。”
現在,孫藝洋正忙著學習如何在線上組織孩子們活動。通過網絡,散落各地的孩子們仍能每天定時定點來“樂園”,一起看電影、畫畫,分享心得。孫藝洋說,自己也是第一次嘗試和這么多孩子線上溝通、線上游戲,“會有些不熟練,但孩子們的熱情還是和原來一樣。”
除了孫藝洋,更多的志愿者也在努力。鄭州二七區櫻桃溝景區管委會袁河社區、平頂山魯山縣團城鄉寺溝村、駐馬店確山縣后樓村、鶴壁市淇縣橋盟街道朝陽社區等受災地點,相繼以線上方式啟動了“益童樂園災后兒童服務站”。此前暫停了線下活動的站點,也在線上恢復了運營。
截至8月12日,河南“益童樂園災后兒童服務站”的數量已增至18個,除少數有條件開展線下活動的站點外,大部分都以線上形式陪伴著孩子們。
互動與陪伴
一些看起來簡單的互動,成了老師和孩子之間重要的陪伴。
8月3日,鞏義茶店村站點的老師在群里帶著小朋友們學習如何預防新冠肺炎。即便隔著網絡,同學們的回答依然積極,“不聚會,少出門”“從外面回來,要用酒精自行消毒”“身體不舒服,要及時就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提醒著防疫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
8月10日,鶴壁科達學校站點的老師拍攝了手語歌《感恩的心》的教學視頻,在網上教孩子們唱歌、表演。站點時間表上,既有手工課、美術課,也有運動指導、安全知識分享。周一是“心靈手巧”、“安全小課堂”;周二是“七彩未來”、“心靈手巧”;周三是“身體律動”、“科普小課堂”……
疫情發生后,線上活動成為“樂園”陪伴孩子們的主要方式
新開站的鄭州航空港區張堂村站點則在8月10日組織了一場小型線上猜謎會。結束時,孩子們意猶未盡,紛紛留言說:“老師再來幾個”、“老師再來幾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