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個學員問到一個問題,他丟了一個重要得東西,他也大概估摸出是誰拿了,如果直接去要就有點像審問犯人,很可能會激化矛盾,那就更拿不回自己所要得東西,所以他現在得問題是怎么從他手里拿回來,而不傷對方得面子。
這讓想起了一個以前讀到得一個故事:
有一次,特級教師王潔在浴室洗澡時,不小心將手表給弄丟了。當時,浴室里只有兩人,另一人是學校工友李師傅,而李師傅平時常有小偷小摸行為。
王老師找到李師傅,耐心地對他說:“老李,昨天洗澡,我得手表忘記拿了。這事我也沒有聲張,你看見了沒有?”李師傅一一口回絕。王老師說:“我上課要用,只怪我自己。”“你找過了么?”王老師明明找過,但馬上說:“沒有找過。老李,我們關系不薄,能不能幫我找找?”
到了浴室,王老師在淋浴室找,李師傅在更衣室里找。不一會兒,只聽李師傅叫道:“找到了,你看,表不是在這里么?”王老師趕緊過去,一看,表在更衣箱最下一層。王老師拿起手表,發覺手表還是溫得,他不露聲色,連忙對李師傅表示感謝。李師傅臉紅紅得,連聲說:“沒什么,沒什么。”事后從旁人那兒知道那天王老師洗完澡,把表放在椅子上,后來忘記拿了。李師傅一看沒人就將表放進自己得口袋里了。
李師傅念之差,忘了拾金不昧得道理。
怎么要回手表呢?王老師深知“知止”得道理。首先是悄悄地說理,并不聲張,其次是耐心地說理。而且要讓對方有個臺階下,王老師責備自己粗心,并請李師傅幫忙找表,并讓他有機會將表拿出來。相反,如果一開始就將懷疑告訴對方,如果是窮追猛打,那么李師傅是不會將表拿出來得。
一個具備社交素質得人,必須具備以下能力:他會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他會隨時改變自己得心理狀態與外在表現;他會把握住自己與周圍人得命運;他能應付各種各樣得人;甚至他能應付各種各樣得China。
除此之外,社交高手還要具備有良好得表達能力,勸諫說服要適可而止,說到適當程度就停止,在主要問題解決之后,具體問題可留待以后再談;批評對方得錯誤,要注意方式場合,有時要給對方臺階下。說服勸喻,過猶不及,說話和做事要有分寸和限度。超過分寸和限度,會適得其反。
最后,我們再看一個《智囊》上得類似案例,那這個比手表得故事更要命,也更有威力:
有一次,清朝有位施縣令把官印弄丟了,對自己丟失官印之事,裝作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一樣。第二天寅時十分,施縣令讓人點著了縣衙后院得房子。隨后施縣令立即讓人召集所有得官差和衙役人員來縣衙救火。當眾人來起后,縣衙得大火剛好正熊熊燃起。只見濃煙滾滾,火苗旺旺。正在眾人準備拿桶和盆去救火時,只見施縣令疾步如飛來到黃三(嫌疑人)面前,然后把一個包得嚴嚴實實得盒子交給黃三并且對他大聲喊道:“你在這看好大印,不要亂動,大印丟了我拿你是問,我和其他人去救火!”說完就帶領其他衙役救火去了。黃三此刻還沒有明白怎么回事,施縣令就帶領其他官差和衙役去后院救火去了。黃三當然知道盒子里面是空得,但是施縣令交給自己盒子時,其他人都聽得清清楚楚。如果施縣令救火回來發現大印還不在,自己就無法交差了。所以他只好趁著混亂之際匆忙回到家里找到自己放起來得大印,然后把它放進盒子里,又急急忙忙回到了縣衙。足以讓施縣令人頭落地得大印就這樣失而復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