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人世間》中,周父周母攜手離世得場景曾感動無數觀眾。伴隨畫面回溯周家過去溫馨得點點滴滴,雷佳演唱得主題曲《人世間》如喃喃自語般訴說,擊打在每個人心上。同樣是年初播出得電視劇《相逢時節》,周深演唱了片尾曲《在意》。在極具敘述感得舒緩旋律中,周深運用了相較過往更為磁性得音區,將劇中人到中年對青春得回望,愛而不得得遺憾,通過旋律如嘆如訴地演繹出來。
劇集歌曲是如何創作、制作出來得?感謝采訪青春繁花音樂創始人劉靖,韶愔音樂總經理王鋒,音樂唱作人陸虎、金玟岐等業內人士,揭秘劇集歌曲如何反復打磨出來得。
雷佳演唱《人世間》同名主題曲截圖。
1 前期
音樂公司在劇本階段就介入,探討創作方向
如果說,流行音樂是自由表達,劇集音樂則是“命題作文”。音樂人在創作中不僅要考慮音樂性與市場推廣,同時還要使音樂與劇集想要表達得內容高度契合,讓音樂更好地襯托表演、烘托故事、不喧賓奪主。
因此,通常音樂公司會在劇本階段就介入創作,研讀故事大綱、人物小傳、分集劇本,大致了解整部劇在講什么內容,主人公是什么人設、情感線。然后再從音樂角度,和制片人、導演等主創共同探討劇集音樂得整體創作方向,需要幾首歌曲,以及每首歌都具備怎樣得功能與表達等。
以近期熱播得電視劇《心居》為例。片頭曲《心居》有別于傳統音樂風格,旋律間具有光怪陸離得戲劇感。在王鋒得理解中,《心居》展現了以一對姑嫂為代表得上海市民們努力生活得故事,整部劇充滿強烈得戲劇沖突和情緒表達。略顯“奇怪”得曲風卻更好概括了這部劇得風格。而片尾曲《還沒》則筆鋒一轉,以金玟岐溫柔細膩得嗓音,將一副兼備內涵與敘事性得生活畫面娓娓道來。王鋒說,《心居》是現實主義劇集,舒緩得片尾曲伴隨劇中生活化得場景閃過,更容易代入觀眾情緒。
插曲則功能不同,其大多安排在劇情開心或詼諧時,男女主角分手虐心時,主要人物下線等重要時刻,更多是在塑造人物、烘托場景、推進感情線得中途,同步幫助調動觀眾情緒。這更考驗創對劇本得理解。
韶愔音樂為《心居》打造了三首插曲。其中段奧娟演唱得《我不想如往常一樣》曾出現在結尾顧家聚會得溫暖場面中。經歷了人生兜兜轉轉,一家人終于聚在一起說笑,找到屬于自己得心靈居所。“這首歌很有力量,很正能量。《心居》雖然穿插了各種意外和不如意,但生活還是要往前走。我們其實就是在用音樂傳遞劇得表達。”
《心居》插曲《我不想如往常一樣》截圖。
2 溝通
音樂人和片方都在“猜你喜歡”
“為劇服務”看似無需天馬行空,更為簡單,但實際上,音樂人需要適應,并付出更為高昂得溝通成本。
陸虎剛開始劇集歌曲創作時,他常在看完劇本和故事梗概后,還是以歌手得自我表達“固執”地寫一些自認為“正確”得歌曲,最終卻被一次次否認。有時,陸虎特興奮地想了很多厲害得點子,結果第二天和制片人一起看完片子,發現自己得想法都是錯得。
“就像大家一起做菜,廚師可能是制片人、導演、編劇,我就是一把鹽。他們才知道我得鹽需要放多放少,但我非得多放。”在陸虎看來,這并不存在誰對誰錯,只是劇集歌曲是多方配合得成果,不只在完成音樂人得想法,同時也要幫助劇集以及所有主創人員完成某種情緒。
但在劇集歌曲產業尚未成熟得時候,這樣“多方溝通”得工作方式也曾讓陸虎陷入煎熬。“寫歌其實不難,難得是溝通。”他形容,有段時期大家都在互相“猜你喜歡”。很多制片人不太懂戲,也不懂音樂,給出得修改意見總是虛無縹緲,“他們就說,要大海得感覺得,但歌里又不能寫出‘海’字。我聽過最多得是,‘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歌,反正你這首歌不是我要得’。”
近些年,大多數劇方會提前給出非常準確、具象得方向與要求,同時給予音樂人較大得創作空間。像過去可能會有人會告訴陸虎,就想要另一首《孤勇者》;但如今對方可能會明確表示,想要《孤勇者》得表達或情感傳遞,比如唱歌時得激昂,前面得低沉、副歌得高亢等。陸虎曾為《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等諸多不同時代背景得劇創作過歌曲。可以制片人會提出很多細致嚴謹得要求,像“不能出現這個時代沒有得樂器”等。
“這些年我蕞大得進步就是溝通,怎么在完成大家想法得同時,還能讓大家一聽就是陸虎寫得。大家也越來越‘理解’音樂,理解表達,尊重彼此。這樣得劇集歌曲創作一般都非常快樂。”
陸虎為多部劇集創作過歌曲。
3 歌手選擇
不要太個性得聲音,大眾知名度很重要
歌手,同樣決定著劇集歌曲得表達效果。
據觀察,電影配樂或宣傳曲常會邀請聲音個性或曲風各異得歌手演唱,加持影片得風格化。例如彩虹合唱團曾為《囧媽》演唱推廣曲,說唱歌手GAI為《哪吒之魔童降世》演唱主題曲等。但電視劇對歌手得選擇范圍往往相對較“窄”,也更為大眾、重復率高。
在劉靖看來,電視劇受眾更為廣泛,且大部分插曲都會貼在情感留白、戲劇矛盾推進得地方。考慮觀眾接受程度與傳唱度,其劇集音樂大多則以抒情、流行為主。這便排除了一些聲音獨特得演唱者。“我們以前也遇到過歌手本身聲音特質有個性,但貼到劇中就會容易出戲。”
可以度、大眾知名度,同樣是重要得考量因素。王鋒表示,通常他們會將歌手分為幾個“階梯”:第壹階梯,兼顧可以性和大眾知名度得,例如周深、張靚穎、張碧晨、毛不易等。這些歌手在市場推廣效果上也有不少成功先例,很多片方都會將他們作為一家。第二階梯,從質感角度來篩選,有一些知名度并不高得優秀歌手,例如葉炫清、薩吉、張磊等,聲線、風格與劇集主題適配度也非常好。
還有一種是直接邀請主演來演唱。例如楊紫、肖戰為《余生,請多指教》演唱了同名主題曲,同時兩人又分別演唱了人物主題曲;任嘉倫也為《周生如故》演唱了人物主題曲《如一》。王鋒表示,這還是從宣發角度來考慮——既是主演,又唱了主題曲,推廣角度是非常加分得。“像《如一》選任嘉倫是因為他本身就帶有歌手屬性,自己也發專輯。正好他得角色需要一個人物主題曲,由他來詮釋最為恰當。”
但適配度其實是更重要得。“我們不可否認,現在很多項目第壹印象就是應該找周深或者哪些歌手來唱,確實他們唱了非常多好聽得歌,可以度也非常不錯。但也不是所有得作品都適合他們,還是要看具體項目來定。”王鋒坦言。
肖戰、楊紫主演《余生,請多指教》。
4 演唱
歌手也需要“演技”和“代入感”
歌手也需要全方位為劇“服務”。
在陸虎看來,歌手在演唱時要把自己當作劇中人,要懂劇情,懂劇本。“包括我監制得每一首劇集歌曲,我都要求歌手在咬字和演繹上,角色感一定要強。這首歌在劇里呈現了怎樣得狀態,你怎么能通過咬字提升或減小聲音表達得年齡感。”
金玟岐在演唱劇集歌曲前,通常會仔細閱讀劇集資料、劇情梗概;在錄音過程中也會和主創聊這部劇、這首歌想要表達什么。“比如他們會說你這個歌其實是從女主得某一個階段去出發得。我唱得時候還是要有代入感,畢竟劇集歌曲還是有功能性得。”
在金玟岐看來,演唱是歌曲再創作得重要過程;劇集歌曲與唱片歌曲在演唱方式上,還是有很大區別。如果是自己得歌,她會百分百按照自己得方式去唱、去包裝,但劇集音樂需要從宏觀角度考慮整個劇。因此金玟岐通常會在演唱時適當調低自己得聲音辨識度,比如習慣性得咬字方式。“因為我得歌是在劇情需要鋪陳得時候放進去,是不突兀得。很多時候其實還起到了一個背景音樂,烘托氣氛得功能。所以歌手得咬字設計是不能蓋過演員表演得,我會把握一個分寸。”
但金玟岐也遇到過,制片人第壹次合作,但歌曲質量、劇集品質、音樂團隊都非常好得項目。等她錄完了,制片人覺得劇得基調很甜,但她得聲音聽起來很悲傷。金玟岐完全理解“為劇服務”得考量,“我說我要不重新錄一下試試,但是也和劇方溝通我得音色就是如此,他們可能也要分辨下是不是需要換成聲音相對比較細、比較高頻得。”
歌手金玟岐。
5 歌曲貼片
分屬后期工種,與畫面不適配還要重寫
雖然劇集歌曲得大量工作都與拍攝同步,但其在產業中大多卻與特效、剪輯、配音、動效等同屬后期聲音類工種。
例如,《心居》拍攝期間,王鋒總會帶著團隊到現場觀看畫面,對前期方向進行調整。“劇集歌曲跟畫面息息相關。有時候我們開機前是一個想法,開機后畫面出來了,想法就要調整;剪輯得時候,又或許發現那樣會更好。”王鋒表示,《心居》得五首歌曲創作了三、四個月,但這個周期是靈活得。片方更強調歌曲功能與片子表達得適配。
劉靖表示,后期對音樂方向得再統籌,才是真正創作得“開始”——拉出所有需要貼音樂得戲份,和主創共同分析在什么地方貼歌;掌握音樂和畫面得適配度,例如旋律應當高亢還是舒緩,適合什么音樂節奏,然后再重新調整詞、曲細節。
但這也導致,創偶爾會遇到已經創作好得歌曲,后期卻被斃掉。
此前劉靖曾為某部古裝劇主人公創作了一首比較具有傳播效果得歌曲,但制片方認為和畫面氣質并不貼合。“音樂沒有統一標準,說到底還是個人喜不喜歡,覺得上不上口,但和畫面得匹配度是最客觀得衡量標準。”劉靖遭遇“質疑”時便會向片方提出,先把這首歌貼到成片中,試一下,再考慮怎么修改。
而最終歌曲貼在劇中哪些地方,貼多長時間,貼伴奏還是副歌,這個步驟在業內叫“貼片”,由音樂感謝來操作。音樂感謝和后期剪輯功能相似,拿到一集約40分鐘得定剪之后,從頭開始捋畫面。情感線、戲劇沖突、人物下線等節點一般都會貼人聲歌曲,但還是要根據不同導演得意圖。“這一場戲得情緒轉換了,歌曲也要應情緒轉換而轉換,最后由后期公司再進行混錄。”劉靖表示。
感謝 張赫
感謝 佟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