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6月10日電題:遺址中得海貝,怎樣得寶貝?
感謝張紫赟、陳諾、劉美子
河南得殷墟婦好墓、陜西得周原遺址、四川得三星堆遺址……我國不少地方得考古遺址離海“千里”,卻陸續出土大量海貝。數千年前,它們來自哪里?又是如何傳播流通得?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個多學科交叉得科技考古團隊正在對海貝進行溯源研究。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感謝來到中科大,聽海貝“開口說話”。
在中科大科技考古實驗室,感謝見到了大小不同、形色各異得古老海貝,它們來自河南安陽、四川廣漢等國內多處考古遺址。其中,數量較多得是一種名為“貨貝”得海貝,俗稱“黃寶螺”。
“這種海貝分布于我國臺灣、香港和海南諸島。”從事動物考古研究得中科大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副研究員王娟告訴感謝,“在世界范圍內,它們廣泛廣布于印度洋到太平洋得暖海區。”
小小得海貝,一度是財富與權力得象征。中科大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副教授范安川介紹,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作為裝飾品得海貝出現;商周時期,“貝”字頻繁出現于當時得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
“我國殷商時期得遺址中出土了數量龐大得貨貝。”范安川說,根據對考古材料時空分布得統計,貨貝出現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期最為盛行,集中分布于中原地區,春秋時期逐漸減少,直到秦廢貝行錢,在一些地區,海貝得流通延續更久。
在當時,海貝是適合用作貨幣得材料:量少難得、不易磨損、方便攜帶、容易計量。如貨貝得成體在2厘米左右得長度,大小相似,重量接近,方便鉆孔穿繩成串使用。有文獻記載,成串海貝得單位是“朋”。“用古今單位換算,一朋能買好幾畝良田。”范安川說。
有趣得是,當時得人們還挖空心思仿制海貝,所用得材料包括骨頭、蚌殼、玉石、綠松石、青銅等五花八門,仿出來得樣子也是惟妙惟肖。王娟告訴感謝:“這些仿貝不一定行使貨幣得功能,可能是日常得裝飾品,有得也替代海貝作為陪葬品。”
不要小瞧這些“迷你”得古物,它們身上蘊藏著文明探源得密碼。范安川告訴感謝,從環境考古研究得角度看,出土得海貝能揭示當年地理、氣候等環境信息;從文化研究得角度看,它又能展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間得溝通和交流,暗藏中原、西北、西南乃至東南亞、南亞之間得古代人群遷徙和貿易得路線圖。
近年來,中科大科技考古團隊正成為“科海拾貝”得一群人。他們收集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得現代海貝標本,以及中國古代不同時代和地區得海貝遺存,聯合該校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等領域得科研可能,建立現代與古代海貝樣本庫和數據庫。在考古學已有發現得基礎上,運用高精度測年、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蹤等技術以及地球化學背景數據庫,從斷代和溯源得角度給出新得信息,用多學科交叉得方法助力考古。
范安川解釋,海貝得碳酸鹽殼體記錄了多種環境信息,元素和同位素得種類和豐度主要與其生活海域得地質環境背景和生物代謝作用有關,能夠體現區域特征,是海貝溯源得“指紋”。
“遺址中得海貝究竟從哪里來,又是如何跨越山海,這些問題非常令人著迷。”王娟告訴感謝,它們或許是直接從海貝產地長距離運輸而來,或許是經歷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連續得貿易交換,“依托新興科技手段,藏在貝殼里得秘密終有一天能解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