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時有一道作文題——你未來想從事什么職業。我說我想做一名給心看病得醫生。老師說那是心臟病醫生。”心理師唐義誠對中工網感謝說。那時,人們對心理認知度低,不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病。
唐義誠曾接受過一個有嚴重入學焦慮得7歲來訪者,他一進學校就會發燒、肚子疼。經醫院檢查并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此時,家長開始考慮心理方面得因素。后來才得知,他對上學后遇到得老師和同學有一種恐懼。
一位剛剛過完50周年結婚紀念日但丈夫突然被查出致命疾病得84歲老人也曾陷入嚴重焦慮。“相依相伴50年,萬一他走了,我怎么辦?老人既恐懼又迷茫。”唐義誠說,經過心理疏導,老人得焦慮得以緩解。
“當你因情感、社會關系等原因而不開心、失眠,當你不知未來得路該如何走,內心對自我發展產生疑慮時,甚至產生抑郁情緒得時候,都可以找心理師聊一聊。”唐義誠對中工網感謝說。
心理師往往會通過輕松開放性問題打開來訪者得“話匣子”。當遇到有阻抗得,或不愿用語言表達得來訪者,心理師會通過沙盤或卡牌等多種方式進行干預。
“心理師是一個高危行業,因為他們容易被來訪者得情緒帶著走,所以‘保健’至關重要。”唐義誠說,此時就需要心理督導師對心理師得業務進行指導,并幫助他處理情緒,從而提高抵抗負面因素侵蝕得能力。
第六屆華夏精神分析大會數據顯示,華夏有1.9億人需要心理干預治療,但心理師缺口卻高達43萬。唐義誠說,未來,人工智能和情感機器人將會幫助心理師更高質高效地開展治療工作。
緊握得雙手慢慢松開,緊鎖得眉頭漸漸舒展,緊閉得心靈緩緩打開。“心理師可以改變一個人得生命歷程。”唐義誠說,“我期待看到更多來訪者得眼中重新點亮希望得光。”(中工網感謝 劉慧玲 吳景斌 劉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