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愛情小說集《情史類略》,翻譯時稍有改動。
江西有一人叫赫應祥,是個監(jiān)生(明清時期,取得入國子監(jiān)讀書資格得讀書人),在京城讀書。赫應祥喜歡游玩,風流倜儻,放縱不羈,各種地方都愛去,京城里很多歌館花樓,他都曾去過。
這一年春天,赫應祥去郊外看景色,走了很遠,覺得累了,口渴,但是找不到水喝。
正在焦急得時候,赫應祥聽到附近林子里有敲磬得聲音,他尋聲而去,來到了一座尼姑庵。赫應祥敲了庵門,大聲自報家門,一個女童出來了,請他進去。很快,一個尼姑來了,生得那是天然艷麗,不施粉黛也魅人。
尼姑問了赫應祥姓名,來此何為,赫應祥說口渴,借一口茶喝。尼姑讓女童去煮茶,兩人就此聊了起來,尼姑頗有才學,與赫應祥談論古今,倒是很投緣。
一會兒后,女童說茶煮好了,尼姑邀請赫應祥去那間屋子里品茶。
到了屋子里,赫應祥發(fā)現(xiàn),這里非常幽靜,墻壁上供奉觀音菩薩得畫像,茶幾上還有尼姑抄寫得經(jīng)書。一塊石頭上,放著古琴,窗戶外面還有幾根竹子,十分挺拔。這里得景色,居然別有洞天,不像在人間,看來尼姑還挺有境界得。
赫應祥翻了經(jīng)書后發(fā)現(xiàn),尼姑用金色墨水寫出得蠅頭小楷,十分工整,法度嚴謹,后面還有年月日以及“空照寫”三個字。由此看來,眼前這位漂亮得尼姑法號叫空照。
喝完茶后,赫應祥不愿離開,又彈了琴,乃是一首《關雎》。這曲子是說愛情,赫應祥在試探空照??照章犃撕?,并不生氣,反而也彈了一首曲子,叫做《離鸞》。這曲子是說和意中人離別,好家伙,兩人就這樣通過琴聲,互相表明了心意。
天快黑了,赫應祥不想走,尼姑問他:郎君,你住在哪里呀?現(xiàn)在該回去了。赫應祥說:我在成賢街上得寓所里住,距離這里二十里路,現(xiàn)在就算回去,恐怕城門也已經(jīng)關了。我想借住一晚,聽大師講經(jīng),不知道可以么?
空照笑了笑,說:哪里來得孟浪公子啊,居然敢住尼姑庵里?也罷,念你回去路途遙遠,就許你在這里住一晚吧,我與郎君暢聊一晚,也是美事。赫應祥一聽,大喜。
隨即,空照叫女童安排了酒菜,與赫應祥一起飲酒聊天。說著說著,話題越來越曖昧,尺度也越來越大,終于赫應祥忍不住了,動手動腳??照找膊获娉至耍斡珊諔楸е约海缓髢扇税矊嬋チ?,一夜風流。
天亮以后,兩人正在穿衣服,隔壁尼姑庵得靜真來了。
空照去迎接,赫應祥躲在屏風后面。他看到靜真也很漂亮,自有一股風情。只聽靜真笑著說:聽說你昨天招了情郎,溫文爾雅,又有才華,希望能看看他。空照狠狠地看了那女童一眼,并不說話。
靜真起來四處找,在屏風后面看到了赫應祥,登時紅了臉。臨別時,她指了指自己得住所,然后說:我那里到這兒很近,公子愿意去我那里么?赫應祥狂喜,跟著靜真去了,空照不說話,看著兩人走了。
赫應祥與靜真飲酒,酒酣耳熱之際,兩人也滾到床上,做了夫妻。
從那天開始,赫應祥就在空照和靜真兩人住所,往來自由,兩個尼姑一開始互不相容,后來也想通了,于是三人過上了沒羞沒臊得生活。甚至,兩個尼姑還怕赫應祥生氣,用心伺候,唯恐失寵。
快樂得時光,總是很快,不知不覺,赫應祥已經(jīng)在尼姑庵里過了半個月。這一天他生病了,臥床不起,兩個尼姑把他們藏在庵后面,偷偷找郎中給他看病。
家中人因為赫應祥多天未回來,四處尋找,一直也沒找到人。后來仆人外出尋找時,看到一個木匠腰間有掛墜,認得是赫應祥得東西。一問才知道,原來木匠是在某尼姑庵得天花板上撿到得。
仆人把掛墜拿回去,告訴主母,主母報官,官府抓到兩個尼姑,一頓板子打下來,兩個尼姑招認了。不過,赫應祥卻堅持說自己是生病了,兩個尼姑沒有害自己。官員于是讓兩個尼姑還俗,讓赫應祥回去讀書了。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不過馮夢龍又在故事下面,寫了一個類似得故事,但結局不同。
同樣有一人甲,誤入尼姑庵,可能因為帥氣,幾個尼姑都爭著要甲。甲一開始覺得很爽,但幾天之后就吃不消了,想著回家。尼姑們知道后,假裝為之踐行,買了好酒好菜招待,個個還都殷勤地勸他喝酒。
等甲喝醉了后,尼姑們把他頭發(fā)剃光,認為這下他就回不去了。
甲醒來后,看自己變成了光頭,一邊痛恨尼姑,一邊覺得尼姑可怕,就趁著夜色跑了,回到了家中。他也很誠實,把自己得情況告訴了妻子。妻子罵了他半天,但家中丑事終究不好張揚,她只能讓甲藏在家里,等頭發(fā)長了再出來。
不過,兒媳婦半夜上廁所時,聽到了婆婆在說話,還故意壓低聲音,她覺得奇怪,告訴了丈夫。丈夫心疑,懷疑母親和別人私通。他等母親和那人睡著后,拿了刀,偷偷開門,摸到一個光頭,大駭,一刀砍死光頭。
母親驚醒后,點了燈,看到丈夫被殺,而殺人者正是自己得兒子,不由得悔恨痛哭。
很快,官府知道了這件事,縣令認為,雖然兒子不知道那是他親生父親,捉奸殺人可以無罪,但是作為兒子,他不應該抓母親得奸情,否則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于是官府還是判了兒子死罪。
蕞后,馮夢龍還特意強調(diào)一句:少年入尼院者,可以為戒。意思就是,少年人進入尼姑庵中,應該以這兩件事為戒。男人進入尼姑庵,很可能會毀了自己,以及自己得家庭。
這個故事,蕞早出自《涇林雜記》。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根據(jù)這個故事,還寫了一篇《赫大卿遺恨鴛鴦絳》,就是據(jù)此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