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旱溪是什么?雨水花園長什么樣子?城市雨水滯蓄凈又發揮著怎樣得作用?
11月15日,一場探索星空之境、揭秘“海綿”之謎得研學探索活動在臨港新片區星空之境海綿公園展開。在可以老師得帶領下,大家了解了星空之境海綿公園里得生態奧秘,也對新片區得海綿城市有了更多了解。
這場研學活動是“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臨港新片區·申港社區·未來社區樣本展”得組成部分。當天,共有來自全市30組家庭參與了這一活動,星空之境DBO項目海綿總監許敬新、上海交大園藝學劉垚博士與策展方共同帶領大家,先后走過生態濕地區、無限橋、律動星球區、藝術雕塑、紙飛機等公園內得代表區域和建筑,看景觀、認植物、聊生態、賞建筑。
臨港靠海,易暴雨,易積水。這些看似麻煩得雨水,其實是城市得寶貴資源。為了收集和凈化這些雨水,“星空之境”設計了不同形式得、會呼吸得“海綿”,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必要時再將蓄存得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因此,整個公園就是一塊大海綿,它依托天文館,凸顯宇宙主題,以生態為引領,以海綿技術為內核,以藝術地形為特色,以戶外科普休閑為主線,是一處可觀可游、可玩可賞、可學可研得具有臨港特色得城市棲息之地。
一圈走下來,小史同學覺得很開眼界:“公園里得這些海綿城市知識,在書本上很難學到,現場看了并聽可以老師講了后,覺得很有趣,自己也長了不少知識。”
實地探索后,大家來到未來社區樣本展位于紙飛機得主展廳。策展人為大家導覽了“臨港·生長”臨港新片區2周年建設成果展。孩子們對星空之境海綿公園得模型產生了極大得興趣,他們將自己一路探索所得得照片和展覽里得模型一一對比,對海綿城市得理解更加深入。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臨港新片區·申港社區·未來社區樣本展”于10月15日開幕,以空間體驗為契引,以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為目標,以“1展覽、1騎游、N場活動”為主線展開。主展場位于上海天文館旁得“星空之境海綿公園”,呈現臨港新片區得生態建設亮點。分展場在申港社區,是臨港居民日常生活15分鐘社區生活圈得綜合節點。它以漸進式、精細化更新五宜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宜養),實踐未來社區生活態 。
倪莉琪
浦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