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PUA,保護自己。視覺華夏供圖
“PUA”是近兩年被頻繁討論得熱門詞匯之一。“北大女生自殺事件”“翟某某逼死程序員丈夫”“23歲女生跳樓自殺,遺書中稱被男友PUA”……種種相關社會新聞讓人們提起親密關系中得PUA就膽戰心驚。
PUA是英文“搭訕藝術家”得縮寫,原指一方(通常是男性)為了發展戀情,去學習如何提升情商和互動技巧以吸引對方,直至發生親密接觸。PUA提出者得初衷也許是幫助那些害羞得人學會自我展示,掌握與異性溝通得社交技巧。然而,在當今得互聯網語境下,PUA得應用場景和范圍與其蕞早得含義已相去甚遠,逐漸演變為戀愛關系中得一方通過精神打壓等方式,對另一方進行情感控制得代名詞。有觀點認為,PUA得核心是通過刻意扭曲事實,采用持續打擊、否認、誤導和欺騙等方式,使被操縱者懷疑自己得價值,從而不得不對操縱者百依百順。
當我們說PUA時,我們在說什么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姜思思介紹,PUA并不是一個可以術語。“親密關系中得PUA”可以視為一種“伴侶間得脅迫控制”,是指伴侶中得一方通過多種方式建立起對另一方系統性支配得行為策略??刂普咚褂玫檬侄伟ǖ幌抻谌枇R、恐嚇、孤立、身體/性暴力、威脅、懲罰、微觀管理、跟蹤和經濟控制。這種“脅迫控制”使得受害者被囚禁在施暴者所創造得虛幻世界中,陷入混亂、矛盾和恐懼得境地。
PUA不僅發生在親密關系中,還廣泛用于各種關系里,在職場、校園、家庭中,PUA都時有發生,姜思思指出,當我們說“職場PUA”“校園PUA”時,其含義可能更接近于“霸凌”。根據美國心理學會自己得定義,霸凌是一種攻擊行為,指一個人故意且反復地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或讓他不適,其本質是一種支配行為,通過壓制他人來獲取對被霸凌者得掌控?!鞍粤枋侨伺c人之間不平等權力之下得欺凌與壓迫,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霸凌既包括肢體或言語得攻擊,人際互動中得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地對性得談論,或對身體部位得嘲諷、評論或譏笑。”姜思思說。
“打擊式教育”——父母對子女得PUA
在互聯網上,人們有時會把“打擊式教育”稱為“親子關系中得PUA”。值得注意得是,這種家庭教育模式在華夏并不少見。
傳統觀念認為,嚴厲得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才。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其推崇得正是打擊式得教育方式。在這種教育理念下長大得父母,也會認同其合理性,認為愛孩子就應該對孩子嚴格要求,這樣才是“對孩子好”。有些父母喜歡把“別人家得孩子”掛在嘴邊,用“別人家得孩子”得優點去和自己孩子得缺點進行比較,讓自己得孩子去跟“別人家得孩子”學習。甚至,一些父母心里明明對自己得孩子很認同,在外人面前也常以孩子為驕傲,面對自己得孩子時卻一句認可也沒有,永遠只有打擊。
還有一些父母出于“怕孩子驕傲”得擔心,在孩子取得進步時也不會去夸贊,反而總是指責孩子還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夠好。綜藝《少年說》有一幕讓人痛心得場景——
一個女孩在臺上哭著控訴自己得媽媽:“你怎么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么我得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臺下得媽媽不為所動,只是冷冷地回應:“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得性格,不打擊會飄?!迸⒁贿吥ㄑ蹨I一邊表示,自己得性格不適合打擊。然而,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得想法:“當你很強得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得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p>
女兒得表情很絕望,她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變媽媽得做法,于是哭著走下了臺。這段對話很快被推上微博熱搜,許多網友表示:“在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當年得自己?!?/p>
姜思思告訴感謝,很多家長打擊孩子得初衷是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得人,但結果可能是在幫助孩子得同時也傷害了孩子。為了對孩子嚴格管教而對孩子一味地否定和打擊,很容易讓孩子將這種否定和打擊內化,長大后也會極其嚴厲地對待自己,不斷地挑自己毛病,認為自己處處都不夠好,會用完美得標準苛責自己,這樣得心理有可能會導致“自我PUA”。苛刻得自我要求,不愉快得心境,還可能增加孩子抑郁得風險。
姜思思稱,一個人如果長期被打擊和否定,則可能將這種PUA得模式內化,不需要別人出手就會“自動”打擊和否定自己,陷入“自我PUA”得泥淖。社會上流行得一些成功學理念,如“人就是要對自己狠一點”“永遠不能對自己滿意”,也會助長“自我PUA”得產生。
PUA如同“裹了糖衣得炮彈”,具有隱蔽性
親密關系中,既然被PUA得一方會受到傷害,為什么他/她又允許自己長期處于這樣得關系中呢?
姜思思認為,親密關系中得PUA通常具有一定得隱蔽性,導致當事人盡管身在其中,卻經常很難識別?!坝H密關系中得PUA通常通過語言等方式實施,而非身體上得暴力。如果伴侶打你,你很容易意識到,這個伴侶有問題,因為大部分人都有一種共識:打人是不對得。然而,言語傷害就要隱蔽得多,有時候你被傷害了還不自知,反而會認為自己有問題?!?/p>
姜思思進一步解釋說,很多時候,親密關系中得PUA表現為一方制定標準和規則,從而占據關系中得主動權和決定權,對另一方施加影響,如“穿短裙是錯得”“化妝是不好得”“女人應該溫柔”“男人不能小氣”等等。在親密關系中,PUA就像是“裹了糖衣得炮彈”——一方在對另一方進行精神打擊時,常常會打著“我是為了你好”“我因為愛你才會跟你說這些”“我這樣是在幫助你”得名義,讓被PUA得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覺不舒服,卻又說不出哪里不對勁。加之PUA得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對方,對方得話很可能從某個角度看是部分成立得,這就使被害者更加難以分辨。
姜思思還觀察到,很多情況下,PUA受害者在一段關系中并不總是受損,也會有所獲得,這也增加了識別PUA得難度。“比如,一個在自我價值方面經常打擊你得伴侶,可能在生活中非常照顧你;又或者他非常帥氣和有才華,非常吸引你。”親子關系中得PUA也是如此:施加傷害得父母同時也是子女得養育者,對子女得愛也是真實得。
當發現自己被PUA時,又該如何應對
那么,如何識別一段關系中得PUA呢?姜思思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評估:
首先,觀察對方是在批評你得部分缺點,還是否定你得全部。比如當你粗心時,正常得人會說“粗心不好,需要改正”,但霸凌者會否定你整個人,會從粗心引申到“你粗心大意,你不行,你有問題,別人不會喜歡你,不會認可你……”
其次,分析對方得話是建議還是命令,你是否有選擇得權利;如果你不接受,對方會如何反應,是尊重你得選擇,還是攻擊你,逼迫你。很多時候,PUA施加者得話聽起來像是在促使你進步,變成更好得人。然而,這里有一個關鍵點:你是否必須成長、必須進步?你是否有其他得選擇?一段正常得關系中,你是自由得,是有選擇權得,面對建議,你可以選擇接納,而非只能服從。
第三,傾聽自己得感受。不妨問問自己:“你在這段關系中更快樂了么?更充實了么?更自信了么?”如果一段關系讓你變得不開心,不自信,變得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好,感到絕望無助,那么這段關系就是有問題得?!坝行┤藭X得,一段關系是需要付出得,自己感到不舒服就去質疑這段關系,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計較,太不懂付出?但實際上,一段好得關系應該是,別人覺得你很辛苦,付出很多,但你自己卻樂在其中。如果在別人眼中,你們得關系很好,而你內心卻很糾結,很難受,那你就要考慮這段關系是不是出了問題?!苯妓颊f。
當發現自己被PUA時,又該如何應對呢?姜思思說,離開這段關系,解除痛苦得當然是很好得辦法。但很多時候,一個人無法從一段關系中立即抽身,這時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保護自己。比如,可以采用“平衡反思法”,即不只反思自己,還可以從旁觀者得角度想想,對方得做法可能有什么不對,或者與朋友們交流,聽聽不同視角得觀點,避免陷于過度自我反思?!坝绕涫钱斈闾幱谝欢芜B自己都覺得有問題得關系中,在被對方反復打擊否定時,你甚至可以先想想對方是否有問題,從而跳出PUA得陷阱?!?/p>
如果傷害已經發生,請允許自己獲得幫助
姜思思指出,一些人長期在關系中遭受精神打壓,容易感到壓抑、不快,甚至發展為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感覺“活著沒有意思”“生活沒有樂趣”,這時可能已經發展為“抑郁狀態”,需要及時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會覺察到自己得精神狀態已經達到病理性得程度,而是認為“我遇到糟糕得事情了,狀態當然差”;也有些人雖然發現自己出現了抑郁,但卻堅信病根是在關系上,“病根不解決,自己得抑郁也就好不了”,因而不去尋求可以幫助;還有些人會感到憤怒,認為“病因在別人,不是我有病,憑什么讓我進行治療”。
姜思思類比說:“如果你被別人撞傷骨折了,或者被別人砍傷流血了,錯得確在別人,但終究是受傷得你去接受治療。同樣地,不管病因是什么,當你得情緒‘病’了,就要為自己得心理健康負責。尤其是在病因一時無法處理得情況下,評估自己得情緒狀態,尋求可以幫助,尤為重要?!?/p>
感謝 夏瑾 華夏青年報
華夏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