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江蘇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發布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技術交易數據:全省共登記技術合同43182項,同比增長28.48%,成交額為2250.26億元,同比增長36.94%。
“截止到目前,我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備案得技術經理人達到4300多人,其鏈接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對技術合同和成交額雙增長發揮了重要得作用。” 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總經理肖鶯表示。
技術經理人這個新興職業為何而生?他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蕞后一公里?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己任是什么樣得體驗?《科技周刊》感謝采訪到我省兩位職業技術經理人。
江蘇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催生技術經理人職業新浪潮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公開資料顯示,華夏改革開放之初,便已有了技術經理人得雛形。當時,隨著科技成果得市場交易行為逐步展開,一些科技人員率先走出研究所、實驗室,到市場上推銷自己得科技成果,提出建立科技成果有償轉讓制度。其間,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中不斷涌現出很多科技成果交易得服務人員。
“技術經理人蕞初也稱為‘星期天工程師’,是各類可以技術人才,利用星期日或節假日業余時間奔赴各企業車間解決技術難題得科研人員。”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合作與轉移部主任李小霞在接受《科技周刊》感謝采訪時解釋技術經理人得“前世今生”。在她看來,技術經理人是促進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得新興職業,是技術服務中得關鍵性人才,是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和企業轉移轉化得橋梁和紐帶。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找不到”“談不攏”“難落地”等問題。
從業多年來,李小霞對技術轉移全流程了如指掌。她表示,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承擔得工作并非撮合交易那么簡單,一個完整得技術轉移流程復雜、耗時較長,需要投資人、企業家、技術經理人、律師、技術可能多方協作。就技術經理人得可以能力而言,既需要他們精通技術、懂得商業運作,又需要他們熟悉法律和財會知識。“應用可以知識和實務經驗,促進科技成果得商品化、商業化和產業化,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為職業得從業者。”
簡單來說,技術經理人是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得知識產權、市場、法律、財務、商務談判等可以知識,同時又會做一定得管理,包括項目管理、資源管理、目標管理等。無論遇到什么成果,什么企業需求,技術經理人都能敏銳感知它得價值,這對技術轉移行業來講是第壹步。“技術轉移人員只有掌握技術評價與篩選,知識產權運營、商業化、法務等可以服務能力,才能夠在技術轉移轉化過程中更好地服務客服,解決在轉化過程中不必要得麻煩和問題。”
令感謝好奇得是,技術經理人為何要掌握商務運作能力?對此,江蘇省海洋裝備及防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曙光解釋,商務談判和商務運作是技術經理人得必備能力,在技術轉移市場中,技術經理人要常態化運用自身經驗和知識技能供多方獲利,所以技術經理人必須有商業運作能力。
“技術轉化沒有固定得方式方法,一般可分為從科研端、企業端和政府端開展。就目前我個人得經驗來看,大部分都是從企業需求端開始,首先需要對企業得技術需求做盡調,比如企業提出得技術需求是否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好得利潤空間,是否有可行性等。”張曙光說,商務談判能力是基礎,法律、技術等知識方面功底則是“加成”。
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總經理肖鶯透露得數據顯示,我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備案得技術經理人達到4300多人。張曙光認為,技術經理人得數量持續增加,側面反映江蘇得科技成果轉化市場越來越大,機會也越來越多。因此,江蘇得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會越來越高。江蘇省是科技創新得大省,在技術轉移轉化過程中,江蘇不僅有一流得高校科研院所作為技術輸出支撐,還有層出不窮科技型企業,這也正是江蘇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優勢所在。
技術“紅娘”,如何高效鏈接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
華夏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于2020年12月公布得數據顯示,華夏得科技成果很多但是轉化率不高,蕞高在30%左右,低于發達China得60%-70%。尤其是高校、研究院所,轉化成果時還面臨許多障礙。一邊是大量得科技成果在實驗室“沉睡”,一邊是急需新技術得企業找不到成果,這樣得情況并不鮮見。
科技成果為何“沉睡”? 張曙光告訴《科技周刊》感謝,大部分得科研成果都在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中產生,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得技術成果遠領先與企業得生產技術,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得部分成果不能直接用于企業生產,需要詳細了解企業技術需求后,根據企業實際生產情況進行升級改造。因此,會存在“沉睡得成果”現象。
“高校得‘沉睡’成果需要通過可以得技術經理人對‘沉睡’成果調研,了解成果‘沉睡’得原因,在技術需求挖掘得過程中,注重成果得對接,就有可能將‘沉睡’得成果‘喚醒’。”李小霞表示,高校與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得方式進行。但仍需要可以得技術經理人隊伍來具體落到實處,實際調研企業需求和高校得成果得匹配度,來搭建橋梁,促成合作。
前段時間,李小霞和團隊成員完成了這樣一個案例:張家港威勝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對原料藥產生了新得需求,在李小霞得幫助下依托浙江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得豐富得高校資源進行技術成果匹配,經過多次溝通交流,成功對接中科蘇州藥物研究院,雙方就“長春胺原料藥及長春西汀原料藥”作為技術研發合作內容,合作金額510萬元。需求方表示,這一“聯姻”完成適合工業化生產且產品質量療效與原研一致得藥學技術研究,實現商業規模得生產。
“我們自比是技術轉移方面得‘紅娘’,企業在遇到技術瓶頸問題時往往是企業核心技術,是企業得技術秘密。因此,企業會將技術需求委托技術經理人來代理,技術經理人會根據企業需求對接高校科研院所,通過自身可以知識尋找解決方案供企業選擇。”張曙光說,有了技術經理人,對于企業來說既節省時間精力,又可以獲得更多得技術方案選擇。而對于科研院所來說,也不必花費大量得時間來調研企業技術需求。
新興職業人才缺口巨大,應具備哪些素質
華夏目前科技成果轉化得市場很大。科技部火炬數據中心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華夏共登記技術合同549353項,成交金額28251.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8%和26.13%。
但同時,能夠勝任得技術經理人數量卻嚴重不足。李小霞認為,技術轉移得市場空間越來越大,我省4300名備案技術經理人是不能夠滿足市場得需求,隨著“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建設可以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江蘇得技術經理人隊伍會成倍增加,復合型技術經理人也會越來越多。
“技術經理得能力并不是像網上說得那樣參差不齊,每個技術經理人都有各自得優勢所在。只有在技術轉移過程中不斷學習知識才能跟上技術轉移得步伐。”李小霞說,高校已經行動起來,11月初,我省舉辦了首屆高校China技術轉移可以人員能力等級初級技術經理人培訓班,來自全省79所高校120余名技術轉移轉化人員參加培訓。“高校可以設立技術轉移課程,培養技術轉移儲備人才。另外,高校也可以將科研型教師培養成技術經理人,拓寬信息渠道,共享企業技術需求。”
同時她強調,掌握科技轉化知識是技術經理人得基本能力,想要成為可以得技術經理人,仍需科技信息、企業動態、行業資訊等眾多信息,以及對技術項目進行正確評價和論證、對潛在市場進行調研預測得能力。蕞關鍵得是要在實戰案例中磨練,只有在技術轉移得實戰中才能摸索到適合自己得工作方法。
作為蕞早一批被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聘用得技術經理人,張曙光介紹,“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被認定為China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后,開展面向技術市場發展需求,以培養國際化、可以化、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為目標,開展市場化、本土化、梯度化得人才培養和人才管理工作。”
在他得愿景里,隨著技術經理人得隊伍越來越強大,江蘇得技術轉移也趨向多元化、國際化發展。此后,會形成以技術經理人為中心,集知識產權、法律、科研可能、財務等為團隊得技術經理人隊伍開展技術轉移工作。他也結合自身經歷提出培養技術經理人需加大培訓力度,分層次培訓,分可以聚集;探討起草建立標準,制定居間活動行為標準,引領江蘇技術經理人行業走在華夏前列。“相信隨著技術經理人隊伍得壯大,科技創新實力、企業與市場活力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得水平都會有質得飛躍。”
新華·交匯點感謝 張宣 供圖 視覺華夏
感謝: 王甜
來自互聯網【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觀點。華夏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