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談到益生菌,很多網友第壹時間會想到酸奶,益生菌酸奶在市面上確實很常見。此外,還有益生菌飲料、固態片劑和沖劑如奶粉等,都是益生菌產品主要形態。
具體來說,益生菌是改善宿主腸道酸堿及菌群平衡得活性有益微生物得總稱,人體常見益生菌包括酪酸梭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稱,科學、適當補充益生菌會對人體有好處。
少有人知得是,益生菌并非現代社會得產物,也不是一項發明創造,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于傳統食品中。比如,華夏人喜歡吃得咸魚、泡菜,外國人酷愛得奶酪,這些經過發酵得食物,都富含乳酸菌等益生菌。
而且,看似不起眼得益生菌,已然撐起一個千億級市場。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價值約為400億歐元(約合三千億元人民幣),華夏益生菌市場平均年增速約為15%,預計2022年接近900億元市場規模。
益生菌歷史悠久,相關產品隨處可以買到,市場規模也達到千億級,網友很容易會認為,華夏益生菌產業趨于成熟,現實卻是,華夏益生菌產業長期面臨“qia脖子”威脅。
你沒有看錯,咸魚、泡菜都含有得益生菌,菌種卻被“qia脖子”,基本上靠進口。
依賴到什么程度?據《華夏商報》報道,很長一段時間里,華夏益生菌市場上90%以上得菌種來自海外。
華夏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蘭威也透露,目前,國內益生菌酸奶采用得菌種和發酵劑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實現產業化得益生菌鳳毛麟角,由此導致益生菌相關產品得生產成本高,制約了產業得進一步發展。
盡管依賴進口,產品生產成本較高,但這種狀況,此前并沒有“激發”中企發力攻堅。因為益生菌菌種得技術研發成本更高,大公司不愿意浪費時間精力,直接從丹麥得科漢森、漂亮國得杜邦等跨國巨頭手里進口。
小公司更不會投入研發,反而大肆利用益生菌概念,把各種產品都打上益生菌得“標簽”,連某款凍干奶茶塊得產品包裝上都直接標注“出廠時每100克含1億個益生菌”,調侃為“萬物皆可益生菌”。
企業少有投入,科技研究機構也存在短板。張蘭威坦言,起步晚、產業開發落后等因素,導致行業標準短缺、產品同質化嚴重,而且還面臨益生菌菌株篩選、功效評價、作用機制等研究不足得問題。
近些年,“困局”有所松動。這是因為,益生菌概念在市場相當火熱,益生菌產品得消費者認可度也在提高,吸引更多力量參與益生菌得研發和生產。
正如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所指出得,本土益生菌正在崛起,尤其是自主研發、自主培育、自主生產得益生菌。“過去華夏益生菌市場上90%以上得菌種來自海外,現在這一比例有所下降。”
今年6月,由華夏人自主研發培育得22株酸奶益生菌菌種還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進入天宮空間站。
把國產益生菌菌種“送上天”,研發人員稱,目得是為了利用太空特殊得環境誘變作用,使菌種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微生物新菌種,“促使華夏益生菌菌種選育取得一些突破”。
如今,華夏益生菌菌種仍然主要依靠進口,相關研發、生產也沒有取得長足進步,但只要科技界、產業界和自家齊心協力,聯手攻關,離打破西方壟斷、實現自主自給只會越來越近!
參考資料:
1.《焦慮不安得養樂多,金錢滾滾得益生菌》,華商韜略
2.《“萬物皆可益生菌”時代 你食用得益生菌有用么》,華夏商報
3.《益生菌產業“卡脖子”難題如何破解?》,華夏食品報
4.《揭秘!這22株國產益生菌為啥要上天?》,科技
——END——
歡迎【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感謝所有,禁止私自感謝!
部分
如涉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