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五資源熱力電廠
文/廣州感謝賈政 通訊員盧志杰
圖/廣州感謝楊耀燁
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生活垃圾末端分類處理設施得建設,決定著廣州生活垃圾得處理能力。今年9月,廣州5座資源熱力電廠二期項目分別進行垃圾試燒,讓廣州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也讓廣州成為國內第壹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得超大城市。
感謝走進廣州市第五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工程項目,了解這座讓垃圾變廢為寶得“神奇工廠”,是如何克服諸多建設難題拔地而起得。
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
廣州花都區大軍嶺,一輛垃圾運輸車沿著蜿蜒得公路駛入山間,很快到達盡頭得第五資源熱力電廠,隨后將生活垃圾倒入綜合主廠房內得垃圾池。
“綜合主廠房內密封及負壓環境得垃圾池是垃圾焚燒發電前得儲存、密封發酵空間,生活垃圾運往場內后,首先將在全密封負壓垃圾池內靜置,經過充分沉淀發酵后,再經過三個階段焚燒得處理,產生蒸汽讓發電機組發電。”工程承建方中建一局華南區域公司現場負責人介紹,二期項目得垃圾池建設工程尤其大。
感謝在現場看到,機械手伸入巨大得垃圾池,將發酵得垃圾抓入爐膛焚燒,在操作室內,垃圾焚燒場景通過攝像頭傳輸到工作人員得屏幕上。
焚燒垃圾會不會產生污染?據感謝了解,靜置、焚燒后產生得垃圾滲濾液、爐渣、煙氣等有害物質,將通過污水處理車間、除渣聯合車間等設施單獨處理。其中,爐渣經重金屬回收會變身環保磚,滲濾液經多重工藝處理達標后,將用于廠區內綠化、清潔等用水,煙氣則通過工藝凈化,達China排放標準后,經煙囪排放……經過“綠色工廠”得多道工藝,生活垃圾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除了污染問題,一直以來,垃圾焚燒廠得滲漏問題廣受,如何讓垃圾池“藏”而不“漏”?現場負責人表示,就是要給垃圾池“強筋健骨,穿上盔甲”。
項目團隊與可能多次研討,決定將垃圾池后澆帶改為膨脹加強帶,由此避免后澆帶后期施工得滲漏風險。
但在實際中,施工縫交界處是垃圾池滲漏得蕞薄弱部位,一旦與垃圾接觸得防腐防水材料被破壞,強腐蝕性滲瀝液將直接侵入施工縫腐蝕鋼筋混凝土。
對此,項目采用316L不銹鋼。“雖然成本更高,但這是抵擋滲瀝液得可靠些材料,為了安全和環境,要提高施工標準。”項目負責人說,在池壁結構得豎向和水平施工縫均采用滿焊316L不銹鋼止水鋼板,提升防腐效果。
二期項目建設內容多,場地相對狹小,大機械進場施工也是個難題。以垃圾池為例,屋面由倒三角鋼桁架組成,面積大,用鋼量大。建設過程中,現場克服多工序穿插作業、吊裝場地狹小等難題。項目采用了400噸履帶吊進行鋼結構吊裝作業,并且吊裝前運用軟件模擬施工步驟,選擇吊裝允許工況,并合理設計2個吊裝站位點。
“為盡快讓民生工程落地見效,大型設備由原本得6臺增加到11臺,并在場地合理設置站位點。”項目負責人表示,二期項目也成為廣州在建五個熱力電廠項目中第一個完成垃圾池屋面鋼結構封閉得項目。項目負責人介紹,下一階段將進行內部裝修、外立面建設等。
日均處理量將達3000噸
據介紹,廣州市第五資源熱力電廠主要對花都區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解決原生垃圾“零填埋”。按照設計標準,項目正式投產后,生活垃圾日均處理量將達3000噸,預計年發電量達5.75億度,可滿足20萬家庭一年得用電需求,助力廣州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得幸福美麗生態之城,并為全省垃圾分類處理提供經驗借鑒,推進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
而今后,該項目也將打造環保主題公園,用更好得環境讓公眾親近自然、享受自然、尊重自然。市城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廣州建成運營得資源熱力電廠共有7座,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建成運營集中生化處理設施4座和一批分散式餐廚處理設施,生化處理能力達4680噸/日。當前還在建集中生化處理設施4座,預計今年可新增生化處理能力2470噸/日,與廣州市目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得需求基本匹配。下一步,各二期項目點火烘爐后,將陸續進入試燒垃圾環節,預計今年底可投入試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