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等,主要病變為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是由于關節退化,關節軟骨破壞所致得慢性骨關節病。本病多見于肥胖婦女,下樓時疼痛尤甚,可有關節積液,活動時可有彈響及磨擦音。
今天,我們通過一個病例來看看中醫是怎么治療骨性關節炎得。
患者朱某,女,57歲,2021年1月12日初診,自述左膝關節腫痛10余年,加重1個月。本次發病因受寒引起,癥見左膝關節腫痛,屈伸受限,動則疼痛加劇,生活不能自理,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骨性關節炎,服布洛芬、潑尼松等藥治療15天,左膝關節日漸腫大,皮色如常,步履更加困難,精神疲倦,納呆便溏。查體:體胖面黃,表情痛苦,左關節腫大,壓痛明顯,活動受限,不能屈伸。
經過檢查后,發現浮髕試驗陽性,紅細胞沉降率、抗鏈球菌深血素“O”、類風濕因子均正常。查體:舌質紅,苔白滑,脈沉弦??梢源_診為腎陽虧虛,寒濕凝滯。中醫得辯證思路應該溫腎散寒,祛濕通絡。于是我給她開了藥方,并囑咐她要適量運動,飲食也要清淡,止疼藥不能再吃。
1月19日二診: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腫脹漸消,膝關節能屈伸,仍感下蹲困難,納佳便溏,舌脈如前。我適當調整了一下藥方。
1月27日三診:左膝關節疼痛消失,仍有輕度腫脹,步履欠健,納佳便調,苔薄白,脈沉細。我又給患者開了14劑藥,隔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月底,四診,藥盡病除,步履平穩,關節功能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
本病屬中醫“痹證﹒骨痹”范疇,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經脈不營,風寒濕邪氣乘虛外侵,客于經脈所為,當以補益肝腎,疏風祛濕,活血散寒為治。
中醫上用藥,一般是采用辯證思路,根據不同病癥來用藥:
肝腎虧虛型:
主要表現為骨關節炎,關節疼痛、腫脹、時輕時重、曲伸不利,或伴關節彈響,腰膝酸軟,日久關節變形?;蜿P節冷痛,畏寒喜暖,四肢不溫,小便頻數;或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咽干口燥,舌淡胖,苔白或白膩,脈沉細或沉弦;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數。當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為治,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寒濕痹阻型:
主要表現為骨關節炎,肢體、關節酸痛,或關節局部腫脹,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紅,觸之不熱,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活動時疼痛加重?;虬檠ニ彳?,四肢乏力;或納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苔薄白或白滑,脈弦緊或弦緩。當以溫經散寒,除濕通絡為治,方用烏頭湯合桂枝附子湯加減。
痰瘀互結型:
主要表現為骨關節炎,曾有外傷史,或痹痛日久,關節刺痛、掣痛,或疼痛較劇,入夜尤甚,痛有定處。或伴肢體麻木,不可屈伸,反復發作,骨關節僵硬變形,關節及周圍可見瘀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澀。當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絡為治,方用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
氣血兩虛型:
主要表現為骨關節炎,關節酸沉,隱隱作痛,曲伸不利,肢體麻木、四肢乏力?;虬樾误w虛弱,面色無華,汗出畏寒,時感心悸,納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沉細而緩。當以益氣養血,舒筋和絡為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