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急事要“緩”
《格言聯(lián)璧》中說:“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急事,總是給人壓力,亂人心智。若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往往會出錯。
緩,是先緩平心態(tài),認真觀察,理清思路,確定方案。緩,是給之后的行動一個準備的時機,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記錄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年冬天,周容想從附近的河港進入縣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夾捆扎了一大摞書籍跟隨。
太陽馬上就要落山,離縣城還有兩里路。他問擺渡人:“城門關(guān)閉前,還來得及嗎?”
擺渡人打量了一下書童,答道:“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關(guān)上了?!?/p>
周容聽了,認為他在戲耍他們,便與書童快步前行。
走到半路,小童摔了一跤,繩子斷了,書籍也散了一地,等到把書整理捆扎好,前方的城門已經(jīng)緊緊關(guān)閉。
周容在文后自評:“天下事以自急自敗!”
心態(tài)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jié)果。
急難成效,事緩則圓。若遇急事,心態(tài)首當安詳和緩,行動也應(yīng)穩(wěn)穩(wěn)當當。
從容安詳,為處事第壹法。
遇大事要“靜”
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寫過這樣一副對聯(lián):“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遇大事,一定于靜觀中思考,以靜制動,先靜而后謀,先謀而后動,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化險成功。
靜,才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氣,免被情緒影響和控制,因為在情緒的蠱惑下,縱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被放大成可以撬動地球的大事。
靜,才能撥開雙眼的表象,快速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破局的關(guān)鍵。
沉靜才能沉靜,謀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chǔ)。
遇難事要“變”
常聽到的兩句話:不撞南墻,不回頭。一條道,走到黑。
這種執(zhí)著,讓人佩服,但有時太過執(zhí)著,不懂變通,也會害了自己。
這世間萬物,往往很多都是迂回曲折、循環(huán)往復的。人生在世,一馬平川的時候少,曲曲折折的時候多。
如果進了“死胡同”,不妨觀察一下旁邊的出口,也看看左右的岔路,但凡不是“歧路”,也不是“末路”,那么就可以考慮踏上去,繼續(xù)前行。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初心不變、矢志不移,那就多看結(jié)果,少拘泥于過程,此路不通,就另尋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創(chuàng)新路。
靈活機動的人,往往可以枯木發(fā)芽絕處逢生;而做事呆板木訥、不知變通的人,則常常浪費掉大好的機會。
學會變通,才能困頓少、生機多,走得通達。
遇爛事要“離”
《智囊》里有句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生活中的爛事破事,仿佛自帶磁場,相互吸引。漸漸地,你會淪陷更多的精力,也難騰出空間去做正經(jīng)事。
“破甑不顧”的故事和西方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惱人的爛事和無法挽回的破事而一再自尋煩惱,無異于一種自虐。
執(zhí)著于殘局,既無法讓時光倒流,也無力改變現(xiàn)狀。與其任由自己深陷憂傷,不如昂首闊步走出困境。
你要相信,避免跌入深淵的蕞好辦法,是遠離深淵。
遇順事要“斂”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格局大的人,越是得意時,越是內(nèi)斂。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提拔,十年之間,連升十級。
在他升至三品大員以后,按照規(guī)定,要從藍色轎子換成綠色,并且可以增加兩名抬轎人員。
不久他又升為二品大員,按照清朝制度,可以乘坐八抬大轎了。
但是,曾國藩仍然一直乘坐之前的藍色轎子,除了身邊的護衛(wèi)不得不增加兩名之外,他的轎子前,既沒有引路官,也沒有扶轎子的人。
曾國藩謹記官場道理:不張揚,不炫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謙虛低調(diào)的人生態(tài)度。以低求高,以謙自持,因為謙和有禮、虛心待人,所以贏得好口碑,得到支持,以此成就自己。
低調(diào)不張揚,才能踏踏實實走得遠。
勵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