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
今天的元旦是指陽歷一月一日,在唐朝的元旦是農歷正月初一。元旦在唐朝也是個大節日,朝廷要舉辦朝賀大典,官員、宗室、外國使節都參加,非常隆重。民間也都放假,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舉辦宴飲。
唐朝貼春聯也很流行,據說貼春聯的風俗起于五代十國時期后蜀國主孟昶。
放爆竹也是重要一項活動。爆竹和今天的不一樣,不是用火藥制作的,而是把竹子在火上烤,發出噼啪的聲音。這是為了嚇跑一個半人半神名叫“山臊”的家伙。
唐朝的春節也是要貼門神,但門神不是尉遲敬德和秦瓊,這二人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算是名人,但把人貼門上好像說不過去。那時的門神是神荼和郁壘,引自古代版本的《山海經》。說在滄海之中有一座山叫度朔之山,山上有一個門,是萬鬼出入的門,而掌管這個門的門神便是神荼和郁壘。只要有這二位門神在,小鬼就不敢進來。
2、上元節
正月十五這一天就是上元節,今天叫元宵節。上元節本來是道教的節日,到了唐朝時期發展成了重要的節日。
唐朝晚上實行宵禁,唯有上元節以及前后三天取消宵禁,這幾天所有人都會在街上賞燈,非常熱鬧。這一天用今天的話就叫狂歡節,人們帶著野獸面具通宵達旦,男人穿著女人的衣服,人們爭相舉辦宴會和歌舞表演。當然還有一些傷風敗俗的行為:“以穢嫚為歡娛,用鄙褻為歡樂”。唐中宗時期,帶著幾千宮女出去玩,結果宮女全跑了,第二天一個也沒回宮。那個時期宮女在外置辦產業很流行,在宮外有個男朋友也是司空見慣。
3、寒食節+清明節
寒食節我們今天已經沒有這個節日了,但在唐朝是個重要節日。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節,這一天所有人都放假去踏青。
在這一天只能吃熟食,不生火。這個節日源自上古時期改火的風俗,就是人們到了一定時間把老的火種熄滅,重新鉆木取一個新火種。
清明節在寒食節后的一兩天,這個節日通常與寒食節一起過。主要活動是春游、掃墓,還有一些娛樂活動如蕩秋千、斗雞、放風箏、蹴鞠等。
4、端午節
每年五月五日流行吃粽子、賽龍舟、門上掛艾草,跟今天的內容差不多,主要是紀念屈原。不知道今天的韓國把端午節申遺是要什么鬼。
5、七夕節
又稱乞巧節,是唐代婦女尤其是未婚婦女的節日。這一天女孩子們在月下相聚,比賽穿針看誰蕞快,勝者稱為“得巧”。女紅是女子三從四德的一部分,乞巧暗含對未來婚姻的美好期盼。
6、中元節
又稱盂蘭盆節,中元節是道教的,盂蘭盆節是佛教的,都是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道教說法是這一天地官下降,舉行一些法事,會使餓鬼囚徒得到解脫。佛教說法是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生前作惡入了地獄,需要他和十方高僧一起超度;而十方的高僧必須用百味五果放到盂蘭盆中來供養他們。
中元節在唐朝是個大節,華夏放假,皇帝宴請群臣。今天我們不過這個節,但日本人還過而且是僅次于新年的節日,可見受唐文化影響有多大。
7、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跟現在一樣主要是賞月,但是沒有月餅,月餅是宋朝才有的。
8、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九,政府放假,舉辦宴會,比賽作詩。民眾也會登高、飲酒、賞菊,把茱萸插頭上有避邪氣的功效。
9、除夕
歲末蕞后一天,這一天要舉行驅儺,驅除惡鬼,消除不祥。這一天全家要團聚宴飲,要守夜,燈火要徹夜不息。
這只是一部分節日,還有一些上日、人日、社日等節日以及地方性質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