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假期里親自動手體驗,感受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威高民俗文化邨里就迎來不少市民和游客。
錫鑲 威海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記者谷靖雯:“在威海當地,相信大家對于錫鑲一定都不陌生。錫鑲是威海獨有的一項傳統手工藝,廣受追捧。那大家知道市面上那些精美的錫鑲工藝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好奇吧。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來威高民俗文化邨的繼弘創意館來體驗一下,走!”
“你好,我想體驗一下錫鑲的制作流程可以嗎?”
“可以,我先來給你介紹一下吧。”
錫鑲技藝傳承人李晶晶:“錫鑲就是我們用金屬錫在不同的器具上進行鑲嵌。錫鑲發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像這個是應用我們傳統的圖案,就是龍的圖案,這些是梅花喜上登梅。”
在錫鑲工藝的點綴下,這些古樸的茶具、看盤、花瓶等華夏傳統器具顯得更加細致精巧、閃耀奪目。李晶晶說,早年間,威海錫鑲不僅受到國人追捧,甚至在英國、美國等China也廣為流行。2009年,威海錫鑲制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你剛剛介紹這么多,我實在是有點按捺不住了,我可以親自動手試一試嗎?”
“可以。你可以也進行一下包邊設計。”
“包邊是屬于錫鑲的第幾道工序?”
“第2道工序。”
“像我們整個做這個杯子,它有多少道工藝?”
“它應該有10幾道,鍛打,包邊、焊接、修刻然后再進行擦光。”
“來我們這里體驗錫鑲工藝的市民多不多?”
“會多一些。在假期里面,也會有一些學校(的學生)或者市民來進行錫鑲體驗。除了咱威海本地的,像煙臺、青島這樣的(游客),我們也會接待。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威海的這些老手藝發揚出去。”
歷經百年歲月洗禮,如今在傳承人的匠心和巧思下,錫鑲技藝也融入了更多時代元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越來越多人愿意走近錫鑲,感受這項威海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花餑餑 流淌著的威海情懷
在威高民俗文化邨,中秋期間蕞搶手的還要屬威海民俗風情的代表、非遺項目——花餑餑。中秋節,市民鄒碩喜遷新居,早在幾天前,她就在磨愛麥定制了一款花餑餑用來“溫鍋”。鄒碩說,身為一個威海人,家鄉的花餑餑幾乎陪伴她度過了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威海磨愛麥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 孫海燕:“我做了幾年花餑餑,她就是我幾年的客戶。今天是她搬家,這是她買的,那是我送給她的。之前有一次也是給她制作的花饃,來了以后她就蹲在那,我特別有印象的一次,起來以后她熱淚盈眶,說姐姐我太喜歡了。因為我們的花餑餑有愛,我覺得愛是貫穿了我們做花餑餑手藝人的一個初心。”
市民鄒碩:“它可以給你傳遞每一份你想表達的情感,它是有能量的。在很多重要的時節、重大的節日,我們來定制花餑餑,這真的是我們威海人的一個情懷,確實是這個樣子的。”
按照習俗,八月十五團圓夜一定要吃月餅。為了讓大家在傳統節日吃出新意,磨愛麥創新性地將花餑餑與月餅結合起來,以花餑餑為外皮,月餅做內料,制作出了玉兔、聚寶盆等10多種具有中秋特色、富有吉祥象征的花餑餑,深受市民喜愛。
威海磨愛麥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 孫海燕:“八月十五這個節日都是表達彼此的牽掛、彼此的惦念,所以需要有一份小小的禮物去作為一個寄托。基本上一天能有幾萬個花餑餑發出去,客戶群體應該遍布華夏22個省300多個城市。我是吉昌花餑餑第五代傳人,能讓華夏的人民能知道我們威海的花餑餑,我覺得這是我蕞大的滿足,蕞大的成就。”
畫兔爺 扎花燈 中秋里的指尖非遺
早在千百年前,中秋就有給自家請兔兒爺,給親朋好友送兔兒爺的傳統。事業興旺的“坐虎兔兒爺”;學識廣博的“麒麟兔兒爺”;吉祥如意的“坐象兔兒爺”……在威高民俗文化邨,大朋友、小朋友們在傳統藝人的指點下,大展身手。
小朋友范丞奕:“我是第壹次來畫兔兒爺。”
記者:“你畫這個兔兒爺代表什么呢?”
“事業興旺。”
記者:“那你是想把它送給誰呢?”
“送給爸爸。”
把祝福融入色彩的不止是兔兒爺。傳承了古法的壓花工藝,與現代燈光融合而成的花草紙燈,正點亮別樣的國潮風華。
市民馬艷:“尤其是對于孩子來說,讓他們了解這些傳統文化的意義,會豐富他們的內心,會更加自信的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威海威高民俗文化邨副經理 吳濤:“華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蕞傳統的節日來舉辦這種蕞傳統的活動。希望讓孩子們從小就能夠了解我們非遺文化的精粹。讓孩子從小就能夠塑造起自己的這種文化自信,帶著這樣的自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