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演變,服裝從款式到功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服裝的色彩、材質、風格愈發多元化,功能也從單一的御寒保暖到凸顯美貌、彰顯個性。
但是大部分人可能想不到服裝竟然成為了危害全球環境的元兇之一。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在2019氣候創新·時尚峰會上直言,紡織服裝行業已成為僅次于石油行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研究報告也印證著這一事實。
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7500升水,相當于一個人7年的飲水量。此外,整個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達33.4千克。這還只是一條牛仔褲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服裝產業每年消耗930億立方米的水,而這些水可滿足500萬人的消費需要。
而服裝產業目前的經營模式令問題更加嚴重:為了滿足消費社會無止境的物質需求,服裝的設計和生產頻率一直在加快,同時,不再圍繞換季推出服裝系列,一年不再是四季,而是每個星期為一季。如果2000年生產了500億件衣物,那么近20年后這一數字將翻倍。
這種極快的生產速度也帶動了消費習慣:如今消費者購買的衣服平均比2000年多60%。
不僅如此,產能過剩導致的資源浪費行為也是屢見不鮮。
2019年3月,瑞典快銷品牌巨頭H&M就曝出光是2017年就積攢了43億美元的庫存,而從2013年以來已經燒毀了60噸全新未售的衣服。
英國著名奢侈品牌Burberry也被爆出2017年銷毀了自己價值2800萬英鎊的服裝、配飾和化妝品的丑聞。根據其財年報表,每年Burberry都在上演銷毀衣物的相似行徑,2016年2690萬英鎊,2015年1880萬英鎊,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產品是香水。而其它的奢侈品牌如Louis Vuitton、Chanel等在這個問題上都難辭其咎。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類正處于服裝革新的風口浪尖。
服裝行業對環境造成哪些危害?
撇開服裝的閑置與浪費,事實上衣服與任何工業品一樣,從原料、加工、流通、使用到廢棄處理,每一個環節背后都是不為人知的碳排放和環境污染。
服裝污染背后的深層邏輯是什么?
服裝行業造成大量污染的背后,是快時尚與消費成癮現象的普及。一方面,在過去20年里,時尚體系發生徹底變化,服裝從季節性的更替轉向近乎即時的滿足。另一方面,過分貪欲成為時代癥候,消費者陷入快速滿足、丟棄、再次消費的惡性循環。
中國人未來穿什么?
百年巨變時代,以往的服裝消費方式難以為繼,必須徹底改變服裝生產和消費模式,從循環經濟入手,改變人們對服裝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