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中國古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道家思想總的思想綱領是一本書《道德經》。《道德經》成書于春秋晚期,作者為老子。
《道德經》涵蓋了宇宙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更是說出了道家的世界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句話在之后的數千年中一直作為整個道家的根本世界觀。
那么,具體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稱為宇宙。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過去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并經過不斷的膨脹達到的狀態,這種觀點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或奇點大爆炸理論。
以上是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宇宙的起源。大家了解即可,以下則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宇宙的起源。
宇宙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著作《莊子》:古往今來曰宇,四面八方曰宙,意思就是說宇就是指時間,宙就是指空間。
也就是說,宇宙就是指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
那么,這個無限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包含哪些方面呢?
答案是,包含三個方面,分別是一維世界,二維世界和三維世界。
我們知道,一維是指一條線,一維世界便是一個只有前后,沒有上下左右的世界。無數個一維世界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面,也就是二維世界,二維世界就是只有前后左右而沒有上下的世界。無數個二維世界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三維世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由前后左右上下所組成的世界。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家將一維世界稱為道,二維世界稱為無,三維世界稱為有。
先來說一說有。
我們先看一下有的字形演變過程:
有對應的人象,是人的胳膊上的肌肉。也就是說,當人的手上有重物的時候,人的胳膊一定要用力。這里泛指任何有形有質有重量有體積的物體。如下圖:
有就是指我們生活的這個三維世界。三維世界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屬于有。比如,一塊石頭,一座山,一條河,乃至于一條狗,一只貓,等等。凡是人能夠直接看見,能夠直接摸到或者可能直接看見,可能直接摸到的一切事物,都屬于有。
所以,道家認為,三維世界由物質中有形有質的部分組成。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有并不能等同于西方哲學中的存在,其外延要小于西方哲學中的存在,主要是強調事物有形有質。
二維世界叫做無。
我們看一下無的字形演變過程:
無對應的人象是人攤開雙手。類似于我們現在攤開雙手給警察看,證明自己手上什么都沒有的樣子。如下圖:
這里的無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的意思,而是強調無形無相。舉個例子,一塊石頭,這塊石頭的顏色,體積,硬度等等都是有形有質的,屬于三維世界,但是,這塊石頭的本質,所遵循的規律,價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等,都是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需要人的大腦對事物進行思考才能夠感知到,這些東西就屬于二維世界。
所以,道家認為,二維世界由物質中無形無相的部分和意識中的間接感知組成。
一維世界叫做道。
我們看一下道的字形演變過程:
道對應的人象,是一個人雙手放在胸前走路。類似于我們現在舉著旗子走路的樣子。如下圖:
我們知道,舉旗子的人一般走在最前面,其他人跟在后面,舉旗子的人朝哪里走,其他人就跟著朝哪里走。而如果沒有舉旗子的人,那么,其他人雖然存在,但是卻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
所以,道和具體的萬事萬物的關系類似于此:先有道而后有萬事萬物,道往哪里走,萬事萬物就跟著往哪里走。
而在整個宇宙中,一維世界往往是走在最前面,后面則跟著二維世界,三維世界。
一維世界同樣看不見摸不著并且無形無相。很難用語言去直接解釋道,因為道本身就不是語言可以直接解釋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子來讓大家意會什么是道。
對于一塊石頭來說,先有一維世界的石頭的道,然后才有二維世界中的無,也就是石頭的本質,遵循的規律,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對石頭的間接感知等等,然后才出現有,也就是這塊石頭的形狀,體積,顏色,硬度以及人對石頭的直接感知等等。
所以,道就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基礎的基礎,前提的前提。
三個維度的世界之間彼此不可分割,有三維世界,必定存在與之相對應的一維和二維世界。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一塊石頭的時候,毫無疑問,這塊石頭屬于三維世界,但是,這塊石頭又是由無數個面所組詞,而無論是立體的石頭還是作為一個個面的石頭,它們又都是由一條條的線組詞,這一條條的線就可以稱為石頭對應的道。
其他任何事物皆是如此。
三個維度的世界之間彼此不能直接交流,比如,我們作為三維世界中的人,是無法直接看到一維或者二維世界中的事物的,只能通過我們在三維世界中看到的事物去推理一維和二維世界的存在。
所以,我們可以的得出結論:道家是徹徹底底的唯物主義。將整個天地宇宙都當作物質來看待。
說完了宇宙,我們再來說一說地球。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
我們站在地面上看天空,天空是一個半球,倒扣在地面上。那么,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古人才認為天是圓的呢?
我從古代的文獻上找不到直接的答案,但是,通過對古代的文獻進行總結,發現這也是一部分原因。
但是,根本原因,是人的感官能夠感知到的宇宙的范圍是球形。
以我們的身體為圓心,以目光為半徑畫一個圓球。這個圓球就是人的感官能夠到達的宇宙。換句話說,這個球體就是人的感官能夠感受到的宇宙的范圍。
而人的感官又是人的精神的一部分,所以,也可以說,人的精神能夠到達的宇宙范圍就是一個球體。
天在古代的寓意就是無形無相的事物,而無形無相的事物只存在于人的大腦之中,屬于精神的一部分。
所以,古人認為,人的精神的范圍是圓的,相應的,天也是圓的。
《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里記載,"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 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帝問到:大地的下面是不是什么都沒有?歧伯回答說,大地就在人的腳下,懸浮在一片虛空之中?黃帝又說:“這是怎么做到的呢?”歧伯又回答說:“有氣把大地舉在虛空之中。”
東漢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
意思是說:宇宙就像雞蛋,天體,比如日月星等等都是圓圓的像彈丸,地球則是像蛋黃一樣,懸空在宇宙之中,宇宙大而地球小。
在古代,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這說明,在自然科學方面,古人其實早就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懸浮在宇宙之中。
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哲學體系之中,卻依然認為地球是方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誠然,古人不可能飛到太空去看地球,但是,我們從任何角度來看地球,地球都不可能是方的,我們站在地上向四面八方看,或者站在高處向四面八方看,都會發現地面是一個圓形。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得出地球是方的這個結論呢?
這里就要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
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同時存在并運動著,沒有不存在的運動,也沒有不運動的存在。而只要在運動,就一定會有一個與之相應的道。由于道這個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們換一個更為形象的詞,軌道。
也就是說,存在,運動,軌道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存在必然有運動和軌道,有運動必然有存在和軌道,有軌道必然有存在和運動,沒有無存在的運動和軌道,也沒有不運動的存在和軌道,也沒有無軌道的存在和運動。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要來判斷,存在,運動和軌道到底哪個是第一性的,也就是哪個是最重要的?
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哲學體系有不同的回答,有些哲學體系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存在最重要,運動和軌道都是附屬于存在的,有些哲學體系認為,運動是第一性的,運動最重要,存在和軌道都是附屬于運動的,有些哲學體系認為,軌道是第一性的,軌道最重要,存在和運動都是附屬于軌道的。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認為存在,運動和軌道哪個是第一性的,都是基于人的主觀判斷,哲學的問題是不可能像自然科學一樣有什么方法去驗證,從而得出一個絕對精確的答案。
所以,無論認為哪一個概念是第一性的,都沒有正確或者錯誤,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這個世界。
比如,有的哲學體系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從而發展出了一套完善哲學體系,這套哲學體系能夠很好的解釋這個世界,那么,它就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時,另一套哲學體系認為,運動是第一性的,也發展除了一套完善的哲學體系,這套哲學體系也能夠很好的解釋這個世界,那么,它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樣,還有一套哲學體系認為,軌道是第一性的,同樣發展除了一套自己的完善的哲學體系,同樣能夠很好的解釋這個世界,那么,我們在判斷的時候就要注意,不能用一套哲學體系作為標準去評判另一套哲學體系,而應該看其是否能夠完美的解釋這個世界,如果能夠完美的解釋這個世界,那么,它就是可以接受的。
軌道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是道的化身之一,也可以理解為道在運動上的具體表現。軌道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規律。
規律是事物之間必然的,本質的內在的聯系,但是,軌道的意思卻是只要在動,就一定有其軌道,而無論這種運動是否符合一定的規律。
比如,我們搖雙色球,雙色球的搖號是沒有規律的,也就是說,雙色球第一次出現的號碼和下一次出現的號碼之間毫無關聯,但是,卻依然存在著一條軌道,讓雙色球的號碼不致于偏離軌道,比如,雙色球的號碼就不可能小于零或者大于十億。
也可以理解為,軌道,就是事物在運動過程中,剔除掉不可能出現的現象之外的所有的現象,而不管這種現象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在道家的世界觀中,軌道,也就是道的化身之一,是第一性的,比存在和運動都更加重要。
當我們再來看地球的時候,就會發現,地球由三部分組成,地球本身的物質實體,也就是哲學意義上的存在,地球的運動和運動的軌道。
按照道家的觀點,地球的軌道是第一位的,地球的存在僅僅只是因為地球的軌道的需要才存在。如果地球的軌道不需要地球,地球就不存在。
地球的軌道包括時間軌道和空間軌道。時間軌道就是指古往今來地球從古到今延續存在。空間軌道就是指地球的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
如果地球的時間軌道不需要地球了,那么地球就無法延續,就消失了,如果地球的空間軌道不需要地球了,那么,地球就無法運動,既無法自轉,也無法繞著太陽公轉。
我們知道,事物的運動性和存在性是同時并存,不可分割的,現在事物的運動性消失了,那么,其存在性肯定也會隨之消失。
那么,我們來科幻一下,現在造出一個大型的機器,把地球拉離自己的軌道,拉出太陽系,那么,地球不就沒有軌道了嗎,也沒有運動了。
這里必須要說明的是,如果真的把地球拉出了太陽系,那么,地球就不能再稱之為地球,只能稱之為一個由土和水還有空氣組成的一個星球。這個星球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那個叫地球的星球是兩回事。
如果你不能理解上面這段話,那么,就請直接記住道家中關于存在,運動和軌道的關系,軌道是第一位的,運動第二位,存在第三位。
正因為事物的軌道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在看事物的時候,不能僅僅通過眼睛來看事物的存在性,一定要注意到事物的運動性以及比運動更上一個層次的軌道。
那么。地球到底是球形的還是立方體?
我們從太空中俯瞰地球,發現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球體。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通過眼睛來看到地球的顏色,體積等附屬于存在性的東西,我們還要看到地球的運動性和軌道。因為地球的運動性和軌道比存在性更重要。
我們在看一個事物的時候,肯定是要看其最重要的方面,這樣才能了解事物,對于地球來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地球的時間軌道和空間軌道。
具體來說就是過去的地球,現在的地球,將來的地球,以及地球的自轉軌道和公轉軌道。這些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無論是地球的時間軌道還是空間軌道,都是線性的,也就是說,地球的軌道是一條條的線。
我們肉眼看到,地球自轉的軌道是一個一個的圓圈,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也是一個一個的大圓圈。
但是,在哲學上,無論是地球自轉或者公轉的軌道,以及時間軌道,都是一條一條的直線。
換句話說,地球的本原就是一條一條的直線。這些直線通過縱橫交錯,組成了一個一個的面,然后又通過一個一個的面縱橫交錯,最終組成了一個球形的立方體。而這個球形的立方體又具有延續性,其延續性依然是用一條直線來表示。也就是道。
所以,地球的本體形狀是立方體。如下圖:
當我們看到球形的地球的時候,僅僅看到了地球的存在性,而地球的存在性僅僅只是地球的不太重要的一個方面。
好比一個人知道另一個人的長相,身高,體重等表面信息,但是,卻不知道對方的名字,那么,就談不上對這個人有多么了解。
當我們認為地球是立方體的時候,就表示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的存在性,地球運行的時間軌道和空間軌道,地球的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就說明我們對于地球的了解是全方位的。
古人口中說的天圓地方,就是這個道理。不僅地球,任何有形有質的物體,包括一條狗,一棵樹,一塊石頭,也包括我們一個一個的人,它們的本體形狀都是立方體。
所以,空間的本原是軌道,時間的本原也是軌道。空間和時間在這里合二為一,而軌道又是道的一個化身,所以,世界的本原是道。
我們了解一個事物,肯定是要了解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于地球來說,第一重要的是它的軌道,其次是地球的運動,最后才是地球的形狀。
所以,我們在看地球或者談論地球的時候,一定要先看或者談論地球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它的軌道,而地球的軌道是方形,故而稱地球為方形。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地代表至陰,天則代表至陽。也就是任何無形無相的事物,比如速度,力量,價值等屬陽,而任何有形有質的事物比如石頭,樹,戰爭等等都是屬陰。
所以,天圓地方的意思,不僅僅是天是圓的,地球是方的,而是所有無形無相的事物都是圓的,所有有形有質的事物都是方的。
當然了,由于這些觀念和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有些出入,不過沒關系,只要我們能用這種知識來更好的理解世界,就是好的知識。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軌道并不是指單純的運行的軌道,它在不同的事物中有不同的具體表現。
比如,道路和汽車,汽車可以看作是實體,也可以理解為存在性,而道路則可以看作是軌道,沒有道路,汽車只能永久性的停在原地,而無法履行汽車的功能,也就是載人或者載貨。
當然了,這里的道路是哲學意義上的道路,只要可以供汽車移動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道路,并不是一定要人類修建的水泥路。
而如果有道路,而沒有汽車,那么,人類也可以想辦法履行載人或者載貨的功能。
比如,人可以騎摩托車,自行車,也可以騎馬,再不成還可以走過去。
而如果沒有道路,人則根本無法移動。故而,我們說道路比汽車更重要。
在人類社會中也是如此。平臺和個人能力哪個更重要?
如果有平臺而個人能力稍差,頂多就是事情做的不夠完美,但是如果沒有平臺,就算個人能力通天,也是無用武之地。
當然了,軌道和存在的關系遠遠不止于此,其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但是,對于重要性而言,確實是軌道第一性,存在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