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關系著糧食安全。乾安縣作為弱堿黃小米之鄉,對于谷種的選育和種植具有較高的要求。為了配合打響乾安弱堿黃小米的品牌影響力,讓字鎮體字村益農合作社與吉林省農科院合作,培育優質谷種,提高谷子產量,利益廣大農民。
孫立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二十多年的種地生活,讓她逐漸對農業生產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從前是“春種,秋收”忙兩季,收入高低靠天氣。現如今,孫立娟認識到,農業生產不僅僅是“兩膀子”力氣那么簡單了,還要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于是,從去年開始,她開始探索合作社經營模式,開啟了她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新路子。 乾安縣益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孫立娟說:“我本身也是個農民,靠著自己這塊地收入比較低,有時候遇到天災的問題還賠錢,所以,我們后期大伙兒在一起研究,成立了合作社比較好,能抱團取暖 ,能帶動起來大伙兒的積極性。我們剛開始入社的成員是5戶,種了200多公頃地。”
路子選好了,如何發展壯大?種植什么作物?成為了孫立娟團隊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起初,合作社種植粘玉米,由于經驗不足,加上市場行情不佳,合作社第一年的發展并不順利,這給剛剛創業的她,帶來了不小的打擊,合作社該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孫立娟腦海中不停的追問自己。在一次開車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了路邊的廣告牌上“弱堿黃小米之鄉,雜糧雜豆之鄉”的宣傳標語,這讓她一下子豁然開朗。乾安是弱堿黃小米之鄉,種植谷子,特別是優質高產的谷子,肯定會有大市場,同時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于是,她外出考察,尋求吉林省農科院的合作支持。最終,合作社開始了優質谷種的培育,現如今已經初見成效。
乾安縣益農合作社種植技術管理員業務經理劉淑清說:“我們益農合作社今年也選用了吉林省農科院培育的公谷87,今年用的公谷87效果特別好,比以前用別的品種增產5000斤左右。吉林省內風比較大,它是矮桿的,抗倒伏能力特別強,如果你沒有時間收或者晚收的情況下,上凍了也不倒伏,再有它的米質也特別好,米色特別金黃,吃著特別糯,谷穗是小緊穗,特別飽滿,我們合作社與吉林省農科院達成合作,每年農科院有好的品種都推薦給我們,我們合作社代加工推廣給老百姓,也希望我們與省農科院共同努力,給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
現如今,益農合作社種植的優質谷種已經到了收獲的季節,經過農科院專家的鑒定,這批谷種質量優,產量高,投放市場后,會有良好的口碑和效益。孫立娟和她的團隊看到眼前豐收的場景,未來發展的愿景,已經開始在他們的心中生成。
孫立娟說:“我們企業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也逐漸成熟,現在技術人員、設備齊全。未來我們將加大土地流轉規模,讓更多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同時我們也將不斷的改進種植技術,將有機種植理念與傳統種植技術相結合,力求將優質谷種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