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消費綜述 記者 樊俊卿】隨著中秋佳節逐漸臨近,月餅這一寄托了家人團聚、闔家歡樂等一切美好愿景的傳統食物重回市場。作為坊間傳言“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的時令產品,月餅也因其售價昂貴、過度包裝等弊端成為消費者吐槽最集中的中秋產品之一。
隨著食品冷鏈物流技術的逐步完善,食品產業工業化程度和生產集中度越來越高,市場上消費者可選擇的月餅產品種類也越來越多,行業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同時,國家食品質量監管機構對于中秋月餅產品加大了抽檢力度,進一步促進行業自律,保障產品安全,提升產品質量,引領和促進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021年月餅市場呈現新特點
日前,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商業聯合會支持,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主辦的2021(第二十七屆)“中國月餅文化節”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召開。本次“中國月餅文化節”期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發布了《2021年月餅行業產品質量檢測報告》,對今年的月餅市場做出了詳盡的分析。
根據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公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有關部門共抽檢了126家企業生產的151款月餅樣品,產品合格率為98.6%,總體質量良好。報告還指出,預計今年全國月餅銷售收入將與往年基本持平。據悉,今年糕點月餅生產企業與往年同期相比,整體營收基本持平,但運營成本有所提升,利潤率普遍下滑,整體利潤總額明顯下降。
而在售價方面,受限于行業運營成本的上浮,今年的月餅產品價格普遍適當上調,但浮動范圍不會太大,基本符合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主要產品價格區間基本不變,預計大部分月餅禮盒的價格將集中在80—200元之間,橄欖型價格體系格局不變,中等價位的產品仍是市場的主打產品。
總體來看,今年的月餅市場呈現出安全美味、營養健康、品種多樣、口味豐富、個性時尚等一系列共同特點,整體品質繼續提升。傳統商超和專賣店渠道仍是主要銷售方式,線上銷售繼續增長,團購市場期待不高,品牌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將依然激烈。
中焙糖協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帥表示:“今年的中秋月餅市場將一如近年來市場表現,呈現出主銷售期啟動晚、銷售期短、短期量大等特點。由于人工、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漲幅度較大,預計今年全國月餅銷售收入將與往年基本持平,利潤略有下降。”
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執行理事長朱念琳也透露:“受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影響,2020年度包括月餅在內的糕點、面包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比例較大。今年比去年明顯改善,但比2019年上半年相關數據還是下降明顯。”
同時,該報告還指出,近期全國各地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依然呈現多點散發狀態,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防控形勢嚴峻,今年的中秋市場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治理過度包裝,月餅會降價嗎?
市場監管總局新修訂發布強制性國家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以標準為抓手,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產生,并將于2023年9月1日起實施。新標準規范了31類食品、16類化妝品的包裝要求。
近年來,各類“精品月餅”、“禮品月餅”成為中秋節送禮的首選,這類月餅往往在包裝上“大盒套小盒”,豪華包裝、過度包裝造成了“櫝”貴于珠的現象,也將月餅的售價抬上一個新高度。更有甚者,某些月餅禮盒之中竟然附帶高檔絲巾或名牌手機的,價格超過萬元的也不是啥稀奇事。過度包裝的現象就不能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還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為解決食品、化妝品過度包裝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組織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技術機構,對2009年版標準進行了修訂,制定發布了新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副司長陳洪俊對媒體表示:“目前市場上部分食品和化妝品企業為追求高額利潤,存在包裝過度、不環保、不節約的情況,表現為包裝層數過多、空隙率過大、成本過高,超出了包裝本身的基本功能,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陳洪俊介紹,新標準規范了31類食品、16類化妝品的包裝要求,同時嚴格限定了包裝層數,食品中的糧食及其加工品不應超過三層包裝,其他食品和化妝品不應超過四層。此外,新標準中包裝空隙率計算方法解決了將初始包裝體積做大、增加其他商品等逃避監管的問題,還增加了外包裝體積檢測、判定規則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間系數,有利于引導綠色生產和消費,也有利于實現有效監管。
“新標準發布后,食品和化妝品生產企業需要根據新標準要求,對產品包裝進行合規性設計,同時需要消納庫存包裝以及待售商品,尤其是化妝品類商品保質期長,流通環節消納周期也相對較長。為避免對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影響,以及產生新的浪費,在廣泛征求有關產業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意見的基礎上,設置了兩年實施過渡期。兩年過渡期后,市場上不允許再生產和銷售不符合新標準的食品和化妝品。我們呼吁企業在過渡期內盡快整改達標,同時也呼吁消費者盡量不選購過度包裝商品,以自身行動踐行綠色低碳消費理念。”陳洪俊表示。
對于一種食品而言,最終的應該是“好吃”,而不應該是“好看”。即便包裝的再精美,食品本身口感達不到消費者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本次新標準的出臺,相信能將月餅的功能從“為了送禮”的“歪門邪道”上拉回,更加注重其本身“為了食用”的功能特點。
有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調侃稱,對于經營者而言,他們本無意將月餅包裝的如此繁復,畢竟月餅產品的售賣周期僅在中秋節前。中秋節一過,月餅的銷量便會“翻著番兒的往下掉”,剩余的食品原材料還好說,但剩余的包裝盒每年都是頭疼的問題。他笑談:“市場中意的包裝風格一年一個樣,也許去年的最新款到今年就沒人喜歡了,所以我不得不養一個規模不小的設計團隊,每年在包裝上推陳出新,耗費不少精力。我們也嘗試過推出簡單包裝的散裝月餅,不過市場的反應遠遠不及包裝精美的禮盒裝月餅,我們也只好不斷在包裝上做文章。”
該人士坦言:“作為從業者,我是擁護國家新標準的。如果按照新規定那樣簡化包裝推出產品,我們企業不僅可以省下一大筆包裝盒采購費用,還可以省下不少設計的人員成本,這對企業的營收絕對是利大于弊的。”
同時,該人士還預測,月餅產品的售價或許也會因包裝成本的收縮而有所下滑。具體還需等待新標準正式實施后再觀察。
中西合璧,跨界月餅成新寵
近些年來,“跨界”、“出圈”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跨界更加明顯、廣泛,不少知名的食品制造企業推出了跨界產品,如大白兔推出美妝產品、喜茶聯名阿迪達斯推出運動服裝、老干媽出現在潮牌設計上等,給了消費者新的購買理由。同樣,也有諸多品牌跨界進入月餅生產領域,推出了有別于傳統的新式月餅,受到消費者新關注。
今年7月,奶酪制造商妙可藍多聯合稻香村發布了“妙香縱想”奶酪月餅系列產品。據悉,系列新品打破了傳統的五仁豆沙、流心蛋黃等口味,瞄準國內乳制品細分領域,實施產品創新和組合,推出奶酪月餅這一新口味,讓傳統中式點心增添西味。
據悉,妙可藍多此次共發布了包括“芝香法式乳酪”、“重乳酪蘇式冰沙酥”、“芝芝莓莓酸奶乳酪”和“酪酪松仁奶酪”等四種新口味,不僅在傳統月餅餅皮中加入妙可藍多淡奶油,還在內陷中加入妙可藍多奶酪丁,吃起來濃濃芝香,又有重重奶酪享受。
妙可藍多首席執行官任松介紹:“妙可藍多一直致力于打造奶酪的中餐飲食文化,將奶酪與中國傳統飲食相結合,讓中國消費者更多的認知奶酪及奶酪食品。本次妙可藍多與稻香村的聯名奶酪月餅,正是將奶酪和傳統文化的節日食品很好的結合,將奶酪帶進中式食品也是妙可藍多進入中餐的開始,從傳統文化的傳播開始讓奶酪市場拓展到更多的食品領域,實現真正的奶酪進入到國人餐桌,也致力于國人健康飲食的一件大事。”
除了妙可藍多,另一家百年老店也推出了月餅產品,那就是同仁堂。據同仁堂方面介紹,同仁堂遵循“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堂訓,從內餡原物料開始就嚴加挑選,創造性的推出了人參、紅景天、天麻、靈芝、烏棗、金絲棗、枸杞等八種口味,每味餡料都選自地道產區上等的養生藥材,推出一系列低糖、少油的健康月餅。
為了將中藥材融入美食,同仁堂花了不少心思。今年,同仁堂推出黑枸杞奇亞籽胚芽月餅、紅枸杞奶黃流心月餅、仔姜陳皮豆沙月餅、雙黃紅蓮蓉月餅和經典五仁月餅五種餡料產品,不僅有經典的傳統餡料,還包括了枸杞、奇亞籽、仔姜、陳皮等藥材餡料,為金秋的月餅市場提供不一樣的新選擇。
此外,月餅產品的創新不僅來自于餡料、口味,在餅皮方面也呈現了許多新意。制作餅皮的原材料出現桃山皮月餅、水晶皮月餅等特殊材料,造型和顏色也推陳出新,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獵奇的心理。其中雙色月餅、特色造型月餅市場發展勢頭良好,預計也將會成為餅皮創新的一股新風尚。
還有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經典跨界案例便是新華書店推出的“識字月餅”。在這款月餅上,新華書店印上了諸多生活中不常用、卻又在網絡社交平臺間悄然流行的“生僻字”,包括勥(jiàng)、槑(méi)、忞(mǐn)、奣(wěng)、扅(yí)、呇(qǐ)等,既能在無形中“長知識”,又能賦予月餅不一樣的文化內涵,可以說一舉多得。
縱觀過往的月餅市場,主要玩家往往只有那幾位老字號,而口味無外乎傳統五仁、豆沙的幾樣,經年往復下月餅產品早已沒有了新鮮感,吃幾塊“應個景”也就罷了。如今跨界產品為市場帶來了諸多新選擇,也打開了消費者的味蕾,滿足了消費者對未知口味的期待。
這類“新鮮”的跨界月餅進入市場不僅繼續擴大市場份額,還持續提升了市場熱度,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為新鮮豐富的月餅產品的同時,也增強了行業的競爭力,成為市場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