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區農產品電商探索新路徑
2020年,崆峒區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93億元;
2021年上半年,崆峒區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69億元;
8月24日,2021年“津誠所至 協作同甘”東西部協作產業節開幕。依托產業節,該區將于9月7日舉辦“崆峒區第二屆電商直播大賽”,聚合電商直播資源,培養孵化直播“崆峒達人”,旨在以電商直播的形式把崆峒特色產品推向全國……
成為電商“優等生”的背后,是“產區優勢”與農村電商相加的結果。
近年來,崆峒區搶抓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機遇,完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電商發展模式,通過示范引領、典型引路、以點帶面,促進該區電商提檔升級,積極搭建電商平臺,提升農村產業電商化水平、農產品上行效率,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產地的“最初一公里”
眼下,正是農產品的采摘季,崆峒區農戶的桃園里除了果肉甜美的桃子,還點綴著小涼棚和手機支架。8月15日,在衛東果品基地,“直播達人”和采摘的農戶同時上崗。
把直播間搬到果園里,“現貨”還在枝頭,田野就是“包裝”,原生態讓農產品更具吸引力。“這幾年,我們自己培養的主播團隊,經常在田間地頭設立直播點,既帶動了崆峒本地農產品銷售,還做了品牌宣傳。”平涼西北綠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鋒介紹說。
這個成立于2015年具有代表性成果的電商龍頭企業,擁有淘寶、京東、拼多多、天貓、抖音等多個電商平臺店鋪,集農產品生產、銷售、物流配送及品牌推廣為一體,實現了農戶與供需市場的無縫對接,為消費者提供平價高質農產品同時,帶動當地農產品上行。
“我們主要銷售手工白吉餅、一窩絲、鍋盔、胡麻油、天然農家苦豆粉等平涼特色農產品。現有‘食家巷’‘恰飯’‘第一場雪’三個品牌,店鋪現有粉絲10余萬,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去年全年的營業額達600多萬元。”李鋒說。
不僅有龍頭企業帶動的銷售渠道,還有借力直播平臺小試牛刀的直播農戶,依托當地電商服務點,把自家產品銷售到各地。
在崆峒鎮電子商務服務站,負責人趙華正在打包當天農戶將要寄出的鮮果。“基本上農戶接到訂單,都會到我這來發貨,有香蕉梨、桃、杏,還有樹苗,今天早上剛發了一批西紅柿。”趙華告訴筆者,“我們還有淘寶、京東等企業網店,主要賣貴妃杏、蘋果等,平均年營業額在200萬左右。我還自己在做快手直播。”
截至目前,崆峒區已建成區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網貨供應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質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統、電商大數據管理系統;建成17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16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整合順豐、圓通、韻達、中通、申通、百世6家快遞物流資源,實現了上下行快件整合配送。今年1月至7月,電子商務平臺交易額達到4.2億元。
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沒有好的銷路,不敢擴大規模。現在不僅有合作社的支持,我還在快手平臺上直播賣貨,我家的牛不愁銷路,價格和利潤一直很穩定。”家住崆峒區白水鎮幸福村的劉繼榮。
一頭接在田間地頭,一頭連著消費市場,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崆峒區把利益留在農村,把品質浸入市場。今年,該區“隴原香”胡麻油和“張氏隴香”胡麻油入選了《“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
生鮮種類的農產品對時效、運輸條件等要求較高。經過多年探索,崆峒區合理統籌運力資源,創新“直播—打包—發貨”一體化操作等,打造自身的生鮮服務方案,確保農產品賣得出、供得上、運得好。今年以來,投資搭建了電商同城配送平臺體系,建成倉儲配送中心750平米,配備大型運輸車4輛、小型箱貨車3輛、電動配送車300輛,建成線下體驗中心,已實現日均配送商品3萬件,30分鐘生鮮及生活日用品極速配送服務,今后同城配送服務將覆蓋所有鄉鎮村落,可實現平臺消費限定區域內30分鐘送達、市內24小時送達、省內48小時送達。
為了把“農產品”變“商品”、把“特色產品”變“網紅產品”,在直播和短視頻強勢崛起的背景下,崆峒區將培養農產品新媒體直播專業人才作為基礎,培養農戶成為直播帶貨行家,開展電子商務政策、運營能力提升、赴外觀摩等各類培訓共142期,培訓8500余人。
“今年,崆峒區電商工作重心是通過電商助力特色產業發展。計劃實施‘快遞進村’項目,滿足全區農村、農民、農業對快遞物流服務的需要,實現城鄉生產與消費有效對接,農村雙向流通渠道暢通無阻,完善農村電商服務功能,發展壯大農村優勢產業,培育網貨熱銷品牌,為產區和鄉村提供更多平臺和資源,幫助企業和農戶對接更多市場,讓特色農產品借助電商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崆峒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新甘肅·甘肅農民報 記者: 魏麗 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