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勇
中報披露季日前正式結束,在上游原料價格高啟的情況下,夾在“中間層”的制造企業上半年表現如何?中報數據顯示,部分企業經營承壓,業績出現下滑,很大一部分企業從容應對,收入凈利均實現較好增長。總體上,這些制造企業較好地經受住了考驗。
46家企業上半年虧損
截至8月31日,456家機械設備行業(申萬行業分類)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1年半年報,WIND金融終端統計,這456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666.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3.09%;實現歸母凈利潤717.3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5.69%。
整體業績增長的同時,這些制造企業上半年營業成本也大幅增加。數據顯示,這456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業成本共計6649.0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55%。受原材料上漲等因素影響,超百家企業的經營業績出現下降,有46家企業上半年發生虧損。
如機器人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就下降了3.19%,歸母凈利潤繼去年年報出現虧損后,今年前六個月又虧了1.98億元。對于上半年的業績表現,機器人解釋稱主要系毛利下降、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管理費用增長所致。而毛利率下降的一個原因就是上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致使采購成本增加,以及受疫情因素影響項目拖期導致的成本增加。
破產重整后一直未能實現盈利的ST沈機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機床鍛鑄件及相關配套零部件價格持續上漲,導致企業成本大幅上漲,對企業經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上半年同樣發生虧損的冰山冷熱在中報里表示,出現虧損主要是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公司及聯營公司成本壓力加大,主營業務改善效果體現不充分。
對于近百家制造企業業績下滑,有市場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制造企業產品結構層次不高,利潤本來就很薄,原料端壓力山大,客戶端怕失去市場又不敢輕易加價,就會過得比較難受。”
多舉措化解漲價壓力
原材料漲價不僅是企業的考驗,也成為市場和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記者檢索深交所互動易平臺,自去年9月份以來,投資者有關原材料漲價問題的提問就有6341條,其中有5242條是今年1月以后提出的。上證E互動平臺上,今年以來有關原材料漲價問題的問題也有1824條。記者還注意到,今年以來,國常會也多次關注大宗商品價格問題,要求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完善并落實重要原材料價格上漲應對方案。
在公司層面,相關企業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化解原料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
“機械裝備制造所需要的鋼材、鑄鍛件及機電配套件等材料成本及能源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較高,其價格的波動會對公司主營產品的銷售定價產生一定影響。”雖然把原材料價格波動列為一項主要風險,大連重工上半年顯然較好克服了相關問題。公司在中報中表示,面對新冠疫情蔓延變異、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不利因素,公司以精益管理為抓手,以提升質量和效益為主線,外搶市場內抓銷售,加快推進技術升級和改革創新,有效克服外部環境對生產經營帶來的嚴重沖擊影響,銷售收入、新增訂貨、貨款回收等主要經營指標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連重工實現營業收入41.61億元,同比增長14.46%;實現歸母凈利潤5835.58萬元,同比大增309.46%。
另一家遼企大金重工,公司的主要原材料是鋼材,在成本中占比較大。大金重工在中報中表示,通過加強對市場走勢的動態分析和研判,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和戰略合作,盡可能鎖定訂單原材料采購成本,穩定原材料資源采購渠道,控制原材料采購價格的波動幅度。同時,通過強化物資管理、采取波段采購、適度儲備等方式控制生產成本。今年上半年,大金重工實現營業收入16.73億元,同比增長49.3%;實現歸母凈利潤2.06億元,同比增長28.22%。
“自身硬”才能不懼考驗
“打鐵還需自身硬,企業只有主動升級,苦練內功,才能不懼市場的起起落落。”前述市場人士認為,要完成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國內企業就不能只盯著手中的碗,要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理念,積極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的新利潤空間。
高端機床制造企業科德數控,今年上半年業績實現高速增長,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超3倍,幾乎無視了原材料價格方面的波動。
“一是公司的技術水平比較高,另一方面公司的關鍵核心部件都是自制的,基于這兩點,公司的毛利率就比較高,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微乎其微。”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普通的機床廠由于產品大眾,同行能做的較多,想保持市場競爭,提價也不容易,而很多部件都是外購的,生存壓力就會很大。
沈陽開發區的三一國際,通過數字化轉型和研發創新,也成功抵御了原料價格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具體來看,一是在產品設計上,通過尋找替代材料和輕量化設計,減少原料使用量,二是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管理效率,使原材料的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此外,公司還通過建設燈塔工廠,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較大提高,而由于公司在研發創新上的持續投入,近年來新品不斷推出,產品的毛利空間也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