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在全社會節能降碳大勢下,農村能源低碳轉型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
8月25日全國低碳日期間,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與中國沼氣學會聯合倡議,號召農村能源從業人員,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扎實推進農村能源節能低碳行動;農業農村部近期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1307號建議的答復摘要中也表示,正組織編制《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推動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體系建設。
農村能源低碳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動力之一,也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農村生產生活用能碳排放是一條可行之路。“在節能降碳這個角度,農村能源革命內容非常豐富。現在還有一部分農村用散煤取暖,應該發展新能源逐步替代;農村生物質能源豐富,要用現代化手段加以利用;農村的垃圾、廢棄物也應作為可再生能源利用起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
清潔取暖帶動農村用能方式轉型
我國農村分布空間差異大,不同地區氣候條件、能源資源稟賦、所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不同,所用能源也不盡相同,但大多為低品質能源,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較嚴重。
農業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包括生活用能在內的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5%。另有數據顯示,目前,采暖造成的碳排放占農村碳排放總量的45%,農村供熱導致的碳排放不容忽視。
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坦言,為實現降碳目標,在持續推進現有清潔取暖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探索農村低碳發展路徑。在煤改電、煤改氣帶動下,農村能源結構和用能方式逐漸轉型,實現農村低碳發展的關鍵在于能源結構的低碳化。“生物質、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大幅降低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環境、氣候與健康協同效益。未來,農村需建設分布式清潔能源體系及應用形態。”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初見成效。農業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沼氣用戶達3007.71萬戶,各類沼氣工程達93480處,,供氣戶數達170.1萬戶,發電裝機容量為35萬千瓦時,產業鏈基本完善。生物質發電約替代700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5億噸,生物質成型燃料搭配清潔采暖爐具熱效率超80%。此外,太陽房達1822.3萬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達4673.34萬臺,太陽灶達170萬臺。
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仍存掣肘
盡管成績斐然,但農村可再生能源市場化發展仍面臨多重難題。
以生物質供暖為例,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建成秸稈打捆集中供暖工程238處,供暖戶數10.62萬戶,供暖面積815萬平方米,這一數據顯然距《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提出的“到2021年生物質能清潔供暖面積達到21億平方米”相差甚遠。
對此,國際生物質能協會副主席洪浩表示,當前生物質供暖仍存在一些政策困境。如,部分地方堅持兩網(供熱管網和天然氣管網)覆蓋地區禁止新建生物質供熱項目,生物質供熱屢屢受限。
“此前農村清潔取暖中的煤改生物質大都由政府包辦,市場化商業模式不完善。”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邢立力則認為,在政府補貼的引導下,生物質燃料多為木質顆粒,事實上,“農作物秸稈燃料化”也應形成產業;此外,雖然生物質供暖在技術上已具可行性,但受清潔供暖低價中標影響,企業往往為了中標盲目追求低價,未來還應靠品質競爭。
此外,沼氣、生物天然氣發展也面臨難題。據農業農村部生態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李景明介紹,部分沼氣轉型升級試點建設偏慢,一些項目投產后遭遇產業結構調整、環保禁養拆除等影響,無法正常運行,個別項目則因產品沒有出路被迫停運。
堅持城鄉互動
記者注意到,相關部門正持續發力支持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發布的《農業農村部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意見》再次明確,將擴大秸稈清潔能源利用規模,強化秸稈成型燃料、打捆直燃、生產沼氣/生物天然氣等技術應用,推廣配套清潔爐具,優化農村用能結構。
但仍有業內人士擔憂,當前農村清潔能源發展缺乏頂層設計,雖然不乏支持政策,但部門間不協調,現有規劃難落實,“政出多門”難成合力,效率低下。
對此,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任彥波認為,城鄉二元化是導致農村能源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堅持城鄉互動。農村不僅要建立替代散煤的清潔能源體系,還可為城市提供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等能源產品,以增加農民收入,真正發揮能源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為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節能降碳,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定于2022年3月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召開中國農村能源低碳發展大會。圍繞農村能源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進行研討交流,為實現農村能源低碳發展建言獻策,為助力農村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智慧。”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于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