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趙婧)上海市海洋局發布了兩份公報,分別公布了2020年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情況和海洋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公報,2020年上海市批準項目用海11個,確權海域面積345.3788公頃。2020年,上海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707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名,同比名義下降 6.7%。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20年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公報》(以下簡稱《海域使用管理公報》)顯示,“十三五”期間,上海市不斷深化海域管理配套政策研究,進一步完善海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為海域權屬管理、海域有償使用、圍填海管控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上海市服務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民生保障等用海項目建設,全年批準項目用海11個,其中新批項目用海7個,變更項目用海4個,項目用海面積共計345.3788公頃;包括海岸防護工程用海8個、污水達標排放用海1個、旅游基礎設施用海1個、電力工業用海1個。同時,上海市完成海域使用權初始登記9宗,面積共計262.1208公頃。截至2020年底,該市現存海域使用權52宗(不含國管項目),證載面積1787.21公頃,其中海岸防護工程用海12宗、港口用海12宗、污水達標排放用海11宗、城鎮建設填海造地用海11宗、電力工業用海4宗、旅游基礎設施用海2宗。
根據《海域使用管理公報》,2020年上海市落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嚴格開展海域使用金減免審批。全市共征收海域使用金5405.29萬元。其中,征收市管項目海域使用金5106.65萬元(含浦東新區區管項目海域使用金275.82萬元);受自然資源部委托,征收國管項目海域使用金298.64萬元。2020年上海市共計批準5個項目減免用海期限內全部海域使用金,共計2059.68萬元。
《海域使用管理公報》顯示,2020年上海市嚴控新增圍填海,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基本完成該市需拆除圍填海歷史遺留項目整治,并進行生態修復;開展新一輪海岸線修測,完成生態恢復岸線認定,科學劃定海陸管理界線;強化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嚴格疑點疑區核查,持續開展海域海島海岸線常態化巡查;配合國家開展海域使用論證報告質量抽檢,探索海域使用后評估體系建設;嚴格落實海域海島執法檢查,持續開展涉界海域用海活動現場核查。
同步公布的《2020年上海市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統計公報》)介紹了去年上海市海洋經濟運行情況。《統計公報》顯示,根據自然資源部反饋的上海市海洋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2020年上海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707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名,同比名義下降6.7%。海洋生產總值約占當年全市生產總值的25.1%,占當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2.1%。2020年,上海市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2616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7.6%;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382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3%;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3269億元,同比名義下降 10.1%。
《統計公報》認為,目前上海逐步形成了以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導,以海洋電力、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發展動能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形成“兩核三帶多點”(兩核,即長興島、臨港海洋產業發展核;三帶,即崇明生態旅游帶、長江口南岸產業帶、杭州灣北岸產業帶;多點,即洋山島、北外灘、陸家嘴、張江、迪士尼)的海洋產業空間布局,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崇明長興島海洋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上海市主要海洋產業中,濱海旅游業占比最大,占全市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67.9%;其次是海洋交通運輸業,占全市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24.8%;海洋船舶工業占全市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4.9%。2020年,上海市濱海旅游業受疫情影響沖擊較大,全年實現增加值1776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3.1%;海洋交通運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648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8%;海洋船舶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2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
《統計公報》公布了上海市海洋經濟核心區域的發展情況。“十三五”期間,上海市基本形成“兩核三帶多點”的海洋產業空間布局。臨港海洋產業發展核加快集聚,長興島海洋產業發展核持續發力。杭州灣北岸產業帶濱海旅游特色凸顯,奉賢碧海金沙、金山城市沙灘人氣不斷集聚;長江口南岸產業帶持續高質量發展,外高橋地區海洋先進制造業能級提升,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及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崇明生態旅游帶加快濱海休閑和生態旅游一體化發展。北外灘航運服務業、張江高科海洋生物產業、陸家嘴航運服務業等多個特色海洋產業點狀區域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