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現在已經陷入了人生的絕境,沒學歷沒人脈沒本錢,不知該怎么翻身,那你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經營之圣”,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連馬云都說:
“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想通的問題,稻盛和夫早在很多年前就想通了。”
而稻盛和夫個人的人生經歷,卻比很多人的起點都低得多。
他從小就得了難以治愈的疾病,家境貧寒,自身資質也很一般,差點連中學都沒考上,最后從一個不入流的大學畢業,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家公司,入職的時候便瀕臨倒閉,連工資都發不出來。
這可真是絕望他媽給絕望開門——絕望到家了。
聽聽這個描述,是不是跟現在很多人一樣,甚至更慘呢?
稻盛和夫人生的前幾十年,都在這樣的低谷中度過。
那么,他后來是如何從絕境中逆襲,成為一代經營之圣,身價上百億,并且成為眾多商業大佬的創業導師的呢?
小編翻閱了大量關于稻盛和夫的著作,發現他曾經提到過:
沒錢沒學歷沒人脈的人,想要從絕境中逆襲,需要注意遵守3個原則。
第一、遵循“原理原則”
稻盛和夫說:
“我做事情,通常是遵循原理,而不是遵循經驗。”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有一句口頭禪:
“大家都是這樣的。”
“以前都是這樣的。”
“之前的同事/老師/前輩就是這樣教我的。”
然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沿用以前的方法,哪怕世界已經變了,哪怕他學過的那些方法早已經不合時宜,他仍然堅持用老方法。
這種心態,貌似是守規矩,但實際上是懶惰的表現。
很多時候,創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有很大的風險會失敗,會把事情搞砸。
但正確的事情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稻盛和夫就在書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他創辦公司時的經歷。
日航公司在瀕臨破產之前找到了稻盛和夫,請求他幫忙挽救這個公司。
稻盛和夫經過一番思考,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
每天早上上班之前,讓員工互相道謝。
別人都覺得,現在的社會人跟人之間哪還有什么感謝之情,我付錢你提供服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更不要說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還需要什么感謝,大家都是來打一份工,你擱這矯情什么呢。
“人跟人之間就是淡漠無情的”——這就是一般人通過生活經驗得來的結論。
但稻盛和夫力排眾議,堅持讓員工養成了互相道謝的習慣,
包括在工作中,他要求員工時刻懷著“因為顧客來消費、所以公司才得以生存、所以我才有工作”這樣的心情去服務顧客,帶著感激之情,
慢慢地,顧客們也感受到了日航員工的熱情和真心,漸漸的公司就活過來了。
稻盛和夫說,這就是“原理”的力量:
你對別人好,別人反過來也會對你好。懷著“利他”的心情做事,好的結果終有一天會反饋到自身。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到: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們要看重其背后的“原理”,而非盲目地依賴“經驗”。
因為經驗有可能出錯,而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那么如何找到事情背后的真理,并加以利用呢?
方法是,學會提問一個問題:
“從來如此,便對么?”
比方說社會上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有些人說沒辦法大家都這樣,但都這樣就是對的嗎?
看透事物背后的原理,從堅持“獨立思考”開始。
多讀書,多學習,才能擁有那份不盲從的“清醒”。
第二、遵循“本質原則”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本質,但多數人都看不穿,只能看流于表面的東西,所以容易上當,容易失誤。
就比如說各類保健品,不論其廣告語吹得多么天花亂墜,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推敲。
而且,為了規避各方面的處罰和打擊,商家的廣告語會寫得非常巧妙,移花接木、偷換概念那幾招,玩兒的那叫一個溜啊。
但如果你能夠看穿這件事背后的本質,就一定會明白:
它根本不能治病,只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比如老年人害怕衰老、疾病和死亡,中年人對自己精力下滑、職場競爭力下降的擔憂、以及年輕人想要變得更美、更瘦等等心態的捕捉……
換句話說:
保健品瞄準的是你的“心理”,而非你的“身體”。
他拼命灌輸給你的,是“買買買”的理由,但效果怎樣,卻不是他真正關心的東西。
由此可見,培養“本質原則”不僅關乎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對自己整個人生都是有好處的。
如何培養“本質原則”呢?
稻盛和夫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方法:
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人只要持續不斷的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大腦就會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積極思考,就不那么容易被人騙、也不容易上當了。
第三、遵循“客戶視角原則”
前幾年的創業熱潮中,小編有很多程序員朋友辭職去創業。
程序員的創業項目都比較類似,通常都是以開發軟件為主。
小編做過一個不完全的統計,
20位辭職創業的程序員里,到目前只有2個公司還在持續經營,其他的要么勉強維持入不敷出,
要么早早就宣布創業失敗,回去找公司繼續打工了。
其實這些創業的朋友,他們本身的能力都挺強的(不然也拉不來投資啊),開發的軟件功能也都 很強大,但為什么他們創業的成功率這么低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市面上的大多數的軟件,其實都是“無用”的。
為什么這么說,
站在程序員的立場,可能你覺得這個軟件功能非常強大、非常好用,但對于不需要它的人來說,
你功能再好用也白搭,用戶沒有這需求啊。
這就好比,一個餓肚子的人,你給他一大堆漂亮的衣服,絲毫不能緩解他的需求,反而還會增加負擔。
軟件的功能只是一個“載體”,其背后真正有用的是“客戶需求”,
所以開發軟件就必須從“客戶視角”去開發,想想“客戶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要開發什么”。
很可惜,大多數程序員創業開發的軟件,都是從后者的角度出發的,辛辛苦苦開發出來軟件,根本沒人用,最終只好慘淡收場。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想要在自己的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具備“客戶視角”。
那么如何培養自己擁有“客戶視角”呢?
方法是:做事情不要只顧著“感動自己”
你得想想是誰在用這個東西(或服務),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的使用場景是什么。
稻盛和夫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利他”:利他做到極致,就是利己。
比如我們小編寫文,不能老是寫自己喜歡的,正確的做法是分析自己這個領域所面對的讀者群體,他們的情緒、喜惡和偏好是什么,
然后把這些因素做為創作的重要參考,寫大家愛看的內容,那么自然會收到更廣泛的回饋以及更理想的收入,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創作。
如果只是寫自己喜歡的文章,寫了一大堆,把自己感動得不得了,卻沒人看,
好似對著一個空空的山谷自顧自地喊話,回復的只有飄蕩在谷間的自己的回音,
那就會失去很多創作的熱情和意義,更不要談通過寫作獲得收入了。
關于稻盛和夫這三個幫你走出人生絕境的原則,今天就分享到這里。
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評論喲,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