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孫秒
視頻加載中...
今年是魯迅誕生140周年,關于魯迅的研究持續了113年。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寫到自己小說創作的發端:“并非自以為有做小說的才能……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魯迅提到的這“百來篇外國作品”備受關注。
《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出版,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前副館長陳漱渝、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員姜異新兩代學者,前后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尋,終于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回答了“周樹人為什么會成為魯迅”?
記者在《他山之石》一書中看到,兩位學者統計了周樹人以“魯迅”的筆名寫《狂人日記》之前的閱讀,具體來說,就是他在留學日本時期的閱讀。那個時候,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并不像現在這么方便,魯迅要閱讀這些作品,他必須先學好外國語言。
魯迅在日本留學長達7年之久,1902年4月至1904年4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語言兩年;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在仙臺學醫一年半;1906年3月至1909年9月,在東京從事文藝運動三年半。
魯迅到達日本后,在弘文學院學日語,每周最少要12個課時,多的時候每周27個課時。喜歡科學的魯迅非常熱衷于科幻小說的閱讀和翻譯。根據日譯本翻譯了法國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游記》《月界旅行》《北極探險》等。后來,魯迅又學習了德語,共上德語課400個小時。
《他山之石》中兩位研究者總結,魯迅的閱讀途徑有幾種:一是,經由日語、德語的學習,瀏覽日文德文報刊書籍;二是,由文明史而進入文學,比如,從對《波蘭衰亡史》的閱讀,關注到波蘭文學,從《印度蠶食戰史》而閱讀關注印度文學;三是,由文學評論史論而關注相關文學作品;四是,經由本國譯介去閱讀原作者作品等等。魯迅閱讀喜歡做剪報,北京魯迅博物館就藏有他的讀書簡報。魯迅的這些閱讀方法,對學習文學、寫作的人說,至今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為了得到這些書,魯迅花了很大力氣,還要千方百計籌錢,托相識的書店訂購。那時他每月的官費只有36元,支付衣食學費外,幾乎沒有盈余,魯迅就去印刷所校對稿件補貼用度。所訂購的書籍,往往兩三個月之后才由歐洲遙遙寄來,可謂“粒粒皆辛苦”。
《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中收入了魯迅曾經讀過的果戈理、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莫泊桑、愛倫·坡、雨果、夏目漱石、克爾凱郭爾、王爾德等人所創作的三十八篇作品,還附有一份“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統計表”。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