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在東北割蘆葦的刀客們曾一度面臨無法喝水的窘境,但他們卻最終發明了一個好辦法,不僅能夠輕松喝水,而且更能就地取材。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東北是一個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每到冬天的時候,萬物蕭條的世界看似死寂,卻為當地人提供了許多生活的希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東北地區是我國冬季最冷的地區,冬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零下十度左右。但也正是如此獨特的環境,造就了當地特殊的產業,例如淘金,伐木,冬捕等等,但聲勢最浩大且最苦的行當就是割蘆葦。蘆葦是一種水生植物,在水中的生長周期十分短,但是其根莖十分高聳,往往都會成片生長,遠遠望去尤為壯觀。除此之外,高大的蘆葦蕩也為一些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是野鴨子,鸕鶿等水鳥的天堂。
割蘆葦自然具有目的性,蘆葦莖杄堅韌挺拔,是制作葦席的好材料,除此之外,蘆葦也能作為嗩吶的吹口、包粽子的粽葉,其用途十分廣泛。民國時期,割葦子的人被稱作是“刀客”,他們來自于五湖四海的壯勞力,都是從各個省份步行來到盤錦地區的。刀客們從遠處而來,自然是要多賺一些銀子,供養老婆孩子。在盤錦大蘆葦塘里,刀客們能隨意采割蘆葦,將其打成捆后直接售賣給當地的商人。據曾經割過葦子的老人回憶。割葦子其實很賺錢,幾乎三天就能賺一塊銀元,這在當時實屬高收入群體。
不過話說回來,高收入也意味著高風險與高付出,割葦子的苦與累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首先,割葦子需要在半夜時分進行,因為該時間段天氣最冷葦子最脆,一旦太陽從東方升起,葦子就會變得十分堅韌,收割起來頗為費力。除此之外,割葦子絕對不能休息,因為一偷懶休息,渾身的汗水就會被凍透,繼而讓自己披上一層“冰鎧甲”。最后一點更可怕,葦子穗上時刻凝結寒霜。在刀客們的攪動中,寒霜會掉落到他們的后脖子處,如此反反復復,加上寒風的吹襲,后脖子便會留下許多傷痕,最終落下病根。成為難以根治的皮膚病。
俗話說“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作為刀客,自然也已經做好了吃苦受罪的準備,身體上的不適還是可以勉強咬牙挺過去的。但令刀客們懊惱的是,每當自己口渴的時候,總是無法及時補充水分。眾所周知,東北數九寒天,可以將人活活凍死,刀客們雖然自己帶了一些飯食,卻也被寒風吹透,原本熱乎乎的飯菜最終成為一個大冰坨飯。吃飯可以將就,喝水絕對不能將就,刀客們口渴時沒有工夫嚼冰塊,也不可能有時間自己打一些干凈的飲用水。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刀客們守在水塘割葦子,自然不會被活活渴死,故此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蘆葦的桿筆直且中空,是天然的吸管,只要刀客們能夠在冰上挖出一個小小的孔洞,就可以將蘆葦桿扎入水中,用嘴吸吮冰下的河水。此時有讀者會感到好奇,刀客們直接喝河水不會生病嗎?答案是不會,因為河里的微生物早已被凍死,并且當時人們的免疫力較高,直接飲用河水完全沒有問題。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主宰,源于自身的發明與創造。在艱苦的環境下生存,可以做到就地取材,讓物都為我所用,正是人類智慧的閃光點。
參考資料:《割葦》 曹保明著 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