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得知夏璠的具體工作時,距離他第一次跑單已經過去了近400天。夏璠回憶說,“當時他們沒有贊同,也沒有反對,但還是能看出來出乎意料”。此前,父母一度認為夏璠在從事“互聯網方面的工作”。
此時的他,已經成為美團外賣青島市黃島區香江路站的站長,高峰時期管理一百多名騎手,不止負責他們的排班、調度,甚至還要在他們受委屈時進行“心理疏導”,是這群外賣小哥眼中的“大哥”。
“創業失敗后,欠了一筆錢,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該干什么”
夏璠有著比多數騎手豐富的職業履歷。2009年,從山東科技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后,他先后做過建筑公司文員、在納愛斯集團跑過業務,做過德國慕尼黑皇家啤酒的代理,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跟朋友合辦的公司“沒有做好”,最后“欠了一筆錢”。
某種程度上來講,他的這段“遭遇”與許多年輕人一樣,想象著駛向遠方,卻不斷經歷擱淺。幸運的是,擱淺后的他沒有就地沉淪,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突然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后經熟人引薦,他加入當時還處在半草莽階段的外賣行業,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在此之前,夏璠的生活跟這個職業完全沒有任何交集,他甚至沒有點過外賣。“當時就聽說,跑外賣挺掙錢的,有的人一天能掙三四百。”而真正讓夏璠下定決心的,是面試時看到的一張“跑單排行榜”,榜單上的前三位日均單量都超過了50單,夏璠計算了一下,“按照當時的單價,加上各種補貼,每天掙三四百問題不大。”
“冬至那天,我坐在地上冷靜了十分鐘,當時快崩潰了”
做過業務員的他,幾乎是青島的活地圖,“即使不用導航,也不會迷路。”這是夏璠開始跑單前的業務底氣。在行業遠不如健全的彼時,他低估了即時配送的復雜程度。
2016年8月19日,青島大雨,夏璠騎著自己的摩托車,第一次以外賣小哥的身份接觸“閉著眼也不會迷路”的城市,首單就遇到了困難。
“下午5點,第一單進來的時候,我腦子是懵的,完全不知道怎么辦。”用夏璠的話說,當時的新人培訓機制還很不健全,對于“如何接單”、“如何下線”這種基礎性的操作,他并沒有得到明確的指導。一年之后,成為站長的他從一開始就重視新人培訓,專門做了一套培訓課件,把“新人注意事項”、“導航使用說明”“、“安全配送指南”等問題標紅加粗。后來,這套課件還得到了青島其他站點的借鑒。
當天,幫夏璠解決問題的是他在路邊隨便“抓”到的騎手。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單是從香江路第一城附近的昌魯披薩店到官廳小區,配送距離1.4公里。從下午5點到晚上10點,夏璠一共完成了14單,“因為不知道怎么下線,送完最后一單回到家,手機剛好沒電。”完成第一天的他,覺得這份工作很難,“甚至比創業還難,但不能說遇到點困難就放棄了吧?”
如果說創業失敗是夏璠的“絕地”,那么2016年的冬至,則是他在新崗位上的又一次觸底。“當天幾乎所有的餃子館都爆單”,夏璠回憶,“手里積壓了十幾單,各個方向的都有,不停地有顧客打電話,當時就覺得,崩潰了,需要冷靜一下。”
在這個“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節氣里,無限接近崩潰的他找了個臺階,席地而坐,重新規劃了路線,最后把訂單都送完了。最后一單,夏璠趕到廬山小區的時候,距離顧客下單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個小時,不過顧客的一句“師傅辛苦了,冬至快樂”,夏璠至今記憶猶新。
不久后,夏璠換了一輛摩托車,“那輛確實太舊了。”
“他們有很多話,只有在座談會的時候才能敞開心扉”
2017年8月,夏璠成為美團外賣青島市黃島區香江路站的站長,從一名普通騎手成為站長,其他人通常需要兩年,甚至更長。
走上管理崗位后,夏璠需要考慮的更多,承擔的也更多。站點騎手年齡差距較大,年長的騎手可能“智能手機都不會用”,新騎手血氣方剛,短時間內難以克服初入服務行業帶來的“委屈”。
“他們的大小問題,都會反映上來,包括差評申訴、超時剔除等,甚至有的騎手生活有困難,還會來找我借錢。”夏璠發現,一年前他遇到的很多問題,站里的新騎手都會遇到。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20歲的新騎手。這名騎手接到了一個學生顧客的差評,第二天又接到了這名顧客的下單,他抱著“我非要問清楚為啥給我差評”的態度在校門口等了好長時間。最后發現他等了好久的顧客就站在旁邊,“你為啥不答應呢,讓我等了這么長時間。”
這名顧客不解地說,“我點的是一份炒面,你拿的是蛋炒飯,這肯定不是我的。”新騎手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取錯了餐。事后,夏璠告訴他,“遇到投訴不要急躁,先想想自己有沒有可能出了問題。”
更多的時候,騎手的委屈來自“不被理解”。在夏璠看來,這些“委屈”如果沒人疏導,會變得更委屈,“他們工作本來就很辛苦了”。他幫站點兄弟紓解情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座談會。“有的話他們平常不敢說,只有在座談會的時候才會暢所欲言。”雖然偶爾也會有騎手在座談會上抱怨排班問題,但“大部分問題,只要說出來,都會有解決的辦法,至少他們現在有更多的申訴空間。”
“我覺得我跟孫少平很像,在每個崗位都想做得更好”
幾乎在成為站長的同時,夏璠把他在“跑外賣”的消息告訴了家人,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算是一份像樣的工作了”,之前只是為了掙錢還債,過渡一下,但現在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而在工作之余,夏璠有著豐富的業余愛好。他愛打排球,大學的時候在校隊打接應二傳;愛讀書,床頭現在還放著新頒布的《民法典》,他覺得自己跟路遙先生筆下的孫少平很像。
《平凡的世界》夏璠讀了至少三遍,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會從孫少平的經歷中尋找力量。“我們倆都來自農村家庭,都希望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希望自己無論在任何崗位,都能做得更好,但我似乎比少平更幸運”。
夏璠口中的“任何崗位”,不止于工作崗位。2021年的最后一天,因高考期間幫考生取回準考證,以及疫情期間堅守崗位,夏璠作為基層勞動者代表獲得青島有關部門頒發的“奮斗十三五,最美新區人”的榮譽稱號。他把自己的微信頭像換成了領獎時的照片,現在的他顯然不再是那個“不敢告訴家人自己在做什么”的新騎手,他有屬于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談及新一年的期待,夏璠說:
“希望多點自己的時間,最起碼每個月能打一場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