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活著就會有意識。
或者說,生命原本就是由身體與意識和合而成的產物——只是身體看得見摸得著,但意識卻只能體會。
而又由于人的處境與閱歷的不同,于是導致人對于意識的體驗各有差異,以至于意識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沒有讓人滿意的答案。
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對于意識的體驗,并不完全相同,以至于無法說搞清楚意識的真相——如果我們以生為起始,以死為終點來框定意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正是由于“從生到死”這一過程的不同,從而造成人們對于意識的體驗各有差異。
甚至可以說,人們所體驗到的意識,并不是意識本身,或者說,人們能夠體驗到的是帶有“人為分別心”改造過的意識,而不是意識本身最初的形態——言外之意,人只有完全擺脫“人為分別心”之后,意識才會顯現出原來的形態。
那么,意識到底是何種形態呢?
其實關于意識的形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探討,即:
一、意識是一種類似于本體的形態
什么是本體?
所謂本體,指的是就是你可以上邊加上任何東西,如我們人為地“認知”。
但是如果你認為“認知”本身就是本體或意識的話,那你就錯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凡能覺知到一切或者體驗,都不是意識本身——因為任何體驗或能夠覺知到的東西,只是“人為分別心”本身,而不是真正的意識。
正是有鑒于此,我們才講意識其實是一種類似于本體的形態。
二、意識在生前或死后,依然存在
我們知道,在現實當中,人很難完全擺脫“人為分別心”的影響。
言外之意,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懂得“意識”的真正形態。
當然,盡管很少有人懂得“意識”的真正形態,但卻并不影響意識的存在。
甚至可以說,意識本身在人的生前或死后,依然以她特有的形態存在——或許那種特有的存在方式,才是意識的真正形態吧!
三、意識可以說是一種超越于“人為認知”的存在
如上所說,人能夠覺知或體驗的東西,都不是意識本身。
言外之意,一個人若是能夠避免外在一切包括“人為認知”在內的干擾與影響之后 ,這個類似于“本體”的意識,才會自然顯現,否則,一切認知或揣度,不過是指手為月,根本觸及不到意識本身。
進一步地說,這種顯現出來的形態,才是意識的真正形態。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正是我個人探討意識的一些不成熟的探討,雖然任何探討都不能觸及意識本身,但卻可以為大家的探討提供一些方向與參考。
當然,這一切不過是我個人對于意識所揣度出來的一種形態罷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王弼集校釋》《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