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設計及施工(EPC)總承包發布中標結果公告,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與中鐵十五局集團城市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體中標。
項目含洛陽市文化中心(洛陽大劇院、音樂廳)、白塔湖及周邊景觀用地。其中,BIAD華南設計中心原創方案將作為洛陽市文化中心實施方案,開展方案深化、初步設計等工作,并全面啟動工程建設。
▲歷史舞臺
▲低點效果圖
總體構思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我國四大古都之一:“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
洛陽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五都薈洛,千年積淀;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杰曾在這里縱橫馳騁,一幕幕的歷史沉浮在這里上演。
洛陽城就像歷史的大舞臺,而本項目就好似這個舞臺上的大幕,徐徐拉開,演繹著一幅“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的煌煌畫卷,在褪去歷史的浮華過后,有著寵辱不驚的睿智,也有著海納百川的胸懷。
▲區位分析
城市設計
時間,上下千年,凝聚在伊水之濱的瞬間。
空間,中穿新城,啟程在都會心的水中央。
中原文化崇尚禮制,方圓規矩,為尋求建筑與新城周圍環境適宜的空間關系,設計以新城中軸線為空間軸,大劇院與白塔的連線為時間軸,以兩軸交匯處白塔為圓心劃出半徑300米的圓弧做為劇院的臨水界面。以水為弦,以史為臺,奏出流轉時空、穿梭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樂章,并沿圍繞時空交點打造都會心的文旅流線。
▲總平面概念圖
市民從地鐵來到 “慶典廣場”后,順湖面到達用地,或欣賞展現千年古都的文化表演,或憩息于親水的階梯廣場。隨后經城市舞臺廣場到達伊河歷史公園,體驗伊河”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見石“的自然風光。最終沿湖岸邊抵達白塔紀念塔,瞻仰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顆璀璨奪目的巨星。
▲夜景鳥瞰效果圖
設計理念
“漢唐氣象、盛世殿堂”
漢,因其厚重,華夏肇始。
唐,以其壯闊,百國來朝。
華夏民族在漢唐歷史期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漢唐氣象”為此后的無數文人墨客所向往景仰。同時,漢唐建筑美學重構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積極有生命力的精華,“力”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審美單元,在漢代建筑的高臺建筑以及唐代大木作中的飛檐、斗拱等構件中均有體現。“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是漢唐建筑的靈魂精華。
▲晨景低點效果圖
本設計借鑒唐代大木作中斗拱層疊、飛檐起翹,檐牙高啄的木構形象,“飛重檐以切霞,炯素壁以留日”,整體造型在水平向上展開,仿佛延伸至水天盡頭。
“遠觀鳥之振翼”、“近觀棟宇之雄”。屋檐曲線雖平緩,卻如鯤鵬臨臺,有振翅欲飛之“力”,展現出大拙至美的境界,格調高邁,整齊而不顯呆板,華美而不顯纖巧。
設計借鑒漢代建筑的高臺,并試圖以現代材料與手法加以闡釋。建筑臨水一側的高臺臺階,以曲線漸變形成了鮮明的虛實、輕重對比,讓建筑更加舒展于水面。臺階也為人們提供理想的親水觀景平臺,層層臺階跌級入水的觀演席,為大型露臺集會提供了適宜的演出場地,市民可在此欣賞獨具洛陽特色的水上劇場。
▲建筑構成分析
建筑與水
洛陽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建筑的整體形態仿佛張開的雙臂與水面緊緊環抱,呼應了洛陽城、洛陽人與水密不可分的聯系,寓意中原文化“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包容性。
建筑中軸,引流泉入室外灰空間,建筑與水相互滲透,互為陰陽。并于中部公共空間設計形如龍門石窟佛龕的取框景,與隔水相望的白塔互為對景,增加了空間意趣,并凸顯了洛陽天下之中,鼎立中原的重要歷史角色。
▲夜景鳥瞰效果圖
▲中庭效果圖
大幕拉開
建筑中部向兩側伸展的半透明幕墻如同舞臺大幕緩緩拉開,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洛陽市民及各方來賓來此領略獨具洛陽特色的文化藝術氛圍,北立面音樂廳的入口廣場面向伊河景觀帶開放,處理成為一個可供室外演出的表演場所,以吸納沿河參觀人流,共同打造城市舞臺。
▲沿湖空間效果圖
白塔
白塔設計以天堂明堂建筑形式為基礎,通過“天圓地方”螺旋上升的現代手法呈現,成為文化港灣及新城中軸上融匯古今、眺望未來的時空交點。白塔將對市民完全開放,通過內部的螺旋坡道連接各層觀景平臺。
▲白塔效果圖
項目信息
項目選址:洛陽市伊濱產業集聚區開元大道以南、白塔路以北、中央公園內
用地面積:117991㎡
建筑面積:93345㎡(其中地上68723㎡,地下24622㎡)
主要功能:1500座大劇院,1000座音樂廳,會議中心
建筑層數:地上6層、地下1層
設計團隊
方案及初步設計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
方案設計團隊:黃捷、余彥睿、李敏茜、呂斂江、徐梓鈞、王琳、鄺楊喜、李龑、周璐、邱森林、孫穗萍
施工圖設計單位: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