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花都區農業總產值79.11億元、增長19.5%,增速創26年新高。高增速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一重要引擎。近年來,廣州市花都區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立足自身農業優勢,布局打造“互聯網+農業產業園”,大力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農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水平。
▏布局“互聯網+農業”產業園
花都區開數字賦能農業新局,編制“互聯網+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構建“1+1+20+200”(1個農村電商直播中心、1個數字農業展廳,20家“互聯網+農業”示范企業,200家益農信息社)“互聯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框架,圍繞農業生產、加工、營銷、品牌建設、種業等諸多環節,提供互聯網、大數據、電商等智能服務,建立以數字展廳和電商產業園為基礎的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人才、科技、機構等要素資源集聚度高的“互聯網+農業”生態體系。
▏發展“互聯網+種養”,推進智慧農業
花都區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數字田園”和智能“車間農業”建設,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在智能化種植方面,花都區目前已建成智能溫室大棚650畝、在建545畝,引進推廣自動蔬菜水培、懸掛式栽培床、立體農業4.0氣霧栽培等先進技術。
在花東鎮聯安村落地3000畝“恒安高新科技農業產業園”項目,建成后蔬菜瓜果等年畝產量可達40噸;怡華園藝有限公司開發使用國內首個種苗標準化生產栽培管理軟件,員工每日工作任務、技術標準和要求等通過線上系統領取實施,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溫控系統等實現遠程操作、監控,極大提高產品質量和標準化水平。
恒泰蔬菜高新農業種植示范基地
除此之外,花都區積極統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推動水產養殖、加工、銷售等全流程數字化轉型發展,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專項行動。廣東五龍崗等公司對魚苗生長環境、營養及疫病情況全程實施數字化信息采集、分析、處置,相關視頻、信息開放給客戶線上共享,實現可溯源選購;并對親本植入芯片記錄遺傳育種相關信息,“花都魚苗”遠銷東南亞、非洲十多個國家。數據顯示,“花都魚苗”占白云機場魚苗貨運量的40%。
花都區大力發展智慧水產養殖,悅業公司、順源等一批企業將數字化和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相結合,運用手機APP實現溶氧、斷電等自動報警,增氧、投料遠程自動開啟和控制,目前全區已建成106條養殖槽,產能效益達到原來的6-7倍。同時,在水產品加工營銷端加強數字賦能,祿仕公司對產品內外包裝“一物一碼”賦碼,公司掃碼入庫,消費者掃碼可溯源及防串貨等,實現產品檢索、管控、溯源全程數字化。2021年,花都區成功創建廣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
▏做強“互聯網+農村電商”
今年4月份,花都區舉辦數字農業直播節,開展直播推廣、帶貨活動100多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超110萬,促成交易額達1.5億元。
活動現場進行了“E網興農”農村電商產業園授牌。據介紹,花都區加快推進“E網興農”農村電商產業園和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促進形成全區“電商直播中心+益農信息社+企業+農戶”的農村電商生態系統。同時,發展“互聯網+農業”生態鏈,全區現有涉農電商企業100余家,掌鮮電子、寶比萬像等電商企業今年幫助當地農戶銷售滯銷荔枝超20萬斤。
花都區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完成200個益農信息社、1個縣級運營中心建設,引導生產企業、農戶“觸網、用網”,水天農藝、溪林園藝、叢惠網店等開展綠植、花卉等數字互聯網業務,日均超過4000單,一年帶動周邊500多家小農戶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同比增長20%,并將業務擴展至肥料、種子等產品。2021年,花都區農產品網絡銷售零售額超2.5億元。
數字農業直播節“E網興農”農村電商產業園授牌現場
▏探索“互聯網+休閑觀光”,促進農旅融合
花都區積極發展“農業+旅游”等新業態,打造智慧休閑農業平臺,完善休閑農業數字地圖,推廣數字創意漫游、沉浸式體驗等經營新模式。
在“智游花都”小程序上,花都區整合轄區17家市級農業公園、50多處特色農業休閑采摘體驗點等資源,策劃推出“田園野趣休閑之旅”等8條鄉村自駕游線路,為市民群眾出游提供多樣化選擇。2021年,全區農業公園等農業觀光景點共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營業收入1.5億元,帶動就業崗位超過1000個,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發文人:張曉宜 通訊員 花農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發文人:邱偉榮 通訊員 花農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