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寒暑假,“割包皮”的話題就會上“熱搜”,門診可看到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孩子排隊割包皮。
好像包皮生來累贅,被家長們都嫌棄得“不要不要”的。那么問題來啦!兒童包皮究竟是該割還是留呢?
新華君請專家來聊聊
關于兒童包皮的那些事
1
包皮究竟有啥用?
包皮是指位于陰莖前端包住陰莖頭的那層皮,雖然只有那么幾平方厘米,地位卻一直非常重要。男性包皮在生物進化中仍保留下來,有其特有功能:她是“小丁丁”(男性外生殖器的昵稱)的優質“皮衣”,既可以保護陰莖頭免受外界的直接刺激及損傷,又可使其處于相對濕潤的環境,從而保持一定的敏感性,還可保護尿道外口免受損傷及污染。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包皮君”也曾立下赫赫戰功。人類在原始時期經常會被各種蚊蟲叮咬。而男性全身最敏感、最易受到刺激的部位特別需要“包皮君”的“貼身保護”。沒有包皮的男性在進化過程中就漸漸被淘汰了。
2
7歲之后方顯“端倪”
我們先從“小丁丁”的“感受”說起。“小丁丁”最喜歡的“皮衣”尺寸是:松弛的時候可露出龜頭,上翻時可露出“脖子”(陰莖冠狀溝),醫學上稱其為“包皮過長”(見圖1)。如果皮衣太緊,把“小丁丁”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不能顯露龜頭,或上翻時卡住“脖子”,醫學上稱其為“包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實男孩出生時,包皮一般都是包裹著陰莖頭而不能被上翻的(即包莖)。隨著年齡增長,一般7~8歲時陰莖發育及反復勃起,陰莖頭可逐漸顯露,包皮可逐漸退至冠狀溝,包皮發育完成。因此,7歲前的包莖可不急著割,平常可試行上翻包皮,隨訪觀察至7周歲,如仍無改善,可選擇手術。
需注意的是,如果小兒包莖合并有反復的龜頭包皮炎(包皮紅腫),則應及時把包皮割了,因為反復的龜頭包皮炎可導致包皮外口和尿道外口炎性狹窄,嚴重的可導致陰莖龜頭惡性病變。
而包皮過長的小兒,即使包皮陰莖頭粘連,上翻包皮能使包皮口充分擴張,通過行包皮陰莖頭粘連松解,并經常上翻清洗粘連陰莖頭、清除包皮垢,可使陰莖、包皮、龜頭保持清潔,且發育及排尿功能不受影響。因此單純包皮過長一般可以不用手術。
此外,肥胖患兒以及疑似存在隱匿性陰莖者,應慎重行包皮環切手術。
3
去除包皮有啥好處?
包皮環切術是治療包莖、包皮過長的主要方法,其優點是可降低泌尿系感染,尤其是包皮感染、陰莖龜頭炎,但手術指征仍值得商榷。
目前有研究認為,由于包皮下溫暖潮濕的環境有利于多種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可明顯增加男性生殖道感染的概率,并通過性接觸增加性伴侶生殖道感染及女性宮頸癌的發病率,因此包皮環切術被認為是防治性病有效的方法之一。
此外,龜頭是陰莖最敏感的部位,有觀點認為,行包皮環切術后,龜頭部分或全部長期暴露在外,使其保持干燥并長期受衣物等的摩擦,勢必使龜頭感覺神經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使性交時間延長,早泄發生率降低。但對此目前缺乏強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
4
切除包皮需謹慎!
目前醫學界達成共識的包皮環切術的適應證為以下2個:
1、包皮外口有纖維性狹窄環。
2、既往反復發作龜頭包皮炎。
這兩者為絕對適應證。
此外,還需要考慮宗教信仰問題,因人而異,不提倡人人都割。
包皮環切手術雖然看來是一個“小手術”,但仍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常見的有包皮血腫、包皮水腫、包皮龜頭粘連、尿道口粘連狹窄、術后包皮狹窄環形成導致的醫源性隱匿陰莖等。
科普結束
醫生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