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網友留言詢問,蔡甸的出路在哪里?
說實話,蔡甸這幾年確實挺尷尬的,不僅GDP常年墊底,這幾年也沒啥大項目,而今年武漢四大副城新規劃調整,蔡甸街、中法生態城也被踢出,只有常福還在里面。
同樣是郊區,黃陂有臨空經濟區副城和長江新區副城,新洲有長江新區副城和雙柳航天基地,江夏雖然也不在光谷副城內,但江夏工業發達,GDP高啊,就蔡甸GDP一直墊底,比隔壁漢川還差。
那么蔡甸真的沒有出路了嗎?當然不是,蔡甸一直在努力,只有找準方向,一樣可以翻盤的。
經開南下,車谷輻射猶在
現在蔡甸變成武漢GDP最少的一個區,主要原因是蔡甸很大一片可用于開發的面積都在幾十年前給到沌口了,受后官湖生態環境的影響,余下可開發的黃金地段不多,加上漢陽區本來發展不是很好,就算蔡甸有意和漢陽融城,能承接的產業和人口也不多。
而經開主要是汽車產業,早期產業比較單一,不像光谷那樣產業多樣化且高度集中,并不能外溢很多產業給周邊區域,導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蔡甸并不能像江夏那樣受到國開區的照顧。而經開選擇南下托管漢南區后,使得蔡甸能獲得到的輻射更少,自然發展緩慢。
不過隨著經開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經開相連的常福近年來也開始逐步在發展,常福依舊可以享受到車谷副城的輻射,如果經開和蔡甸關系能夠進一步融洽,常福就有可能是下一個葛店,蔡甸還是可以抱經開大腿的。
兩城引領,優化產業布局
當然抱大腿并不能帶動整個蔡甸區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自己造血,而這一點蔡甸其實一直就很明確。
按照蔡甸的規劃,未來蔡甸的發展方向是“兩城引領”+“三帶聯動”+“六鎮協同”。其中“兩城”分別是以中法生態城為主的集產業創新、生態宜居、低碳示范于一體的生態之城,以及以蔡甸經濟開發區為主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產業新城。
“三帶”則是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服務,打造318國道三產融合示范帶;圍繞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嵩陽大道鄉村振興示范帶;圍繞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打造漢江沿線精致農業示范帶。
六鎮分別是侏儒山紅色農旅小鎮;永安九真文化小鎮;索河生態旅游名鎮;玉賢國家園藝小鎮;消泗國際濕地小鎮;桐湖現代農業小鎮。
可以說,蔡甸各區域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布局分得明明白白,特別是生態這一塊,如果做好了,可以使得蔡甸西部大面積城鎮走向旅游致富的道路。同時,中法生態城向北與東西湖進行產業交流,常福向東和經開合作,蔡甸還是有翻盤的機會的。
奮起直追,蔡甸不曾放棄
看到這,肯定有人會說,蔡甸也開始畫餅子了,但是有規劃總比沒有規劃好,況且蔡甸的規劃都在一步步的落實。
比如中法生態城,雖然確實不那么盡如人意,但是那邊沒有停滯不前。去年,中法生態城完成投資93.6億元,高羅河一期、香河生態廊道整治工程基本完工,地下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全面建成。全年新增注冊企業490戶,增長22%。而最近,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綜合管廊工程主體結構全線貫通,這一切都說明,中法生態城一直在發展。
再比如生態旅游建設方面,蔡甸這幾年做得也不錯,除了大家熟知的花博匯,近年來蔡甸開發了嵩陽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嵩陽寺景區、香草花田景區、嵩陽小鎮改造帶、索子長河省級濕地公園、金龍水寨、荷花長廊、武漢動物王國、官塘鱘魚產業園、九真山國家森林公園、吳運鐸紀念館、玉賢園藝小鎮等多處景點。
所以,蔡甸不曾放棄,只是一步一步地努力地靠自己在發展,而那些你以為沒進展的項目,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
目前而言,相較其他幾個郊區,蔡甸GDP確實很難拿得出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蔡甸就沒有出路了,也不意味著蔡甸就一定比其他地區差,蔡甸也許在GDP上托了后腿,但也在積極尋求發展,也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
相信蔡甸只要找準方向,抓住好機遇,就一定可以翻盤的,加油蔡甸!
編輯:筱攸
圖片:蔡甸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