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瓜州縣三道溝鎮東湖村的農田里,一支機械化隊伍正在進行忙碌作業。割草機、摟草機、打捆機、拉運裝載機等大型農機來回穿梭,將田地里的秸稈快速回收、壓實、打捆,整齊地擺放到田地里,一個個方形的秸稈方錯落有致的林立在金燦燦的田野中,夕陽西下,一幅獨特的豐收圖景正徐徐展開。
“往年,這里的農作物秸稈大都是付之一炬,既會產生大量濃煙污染環境,也容易引發火災。”瓜州縣三道溝鎮東湖村瓜州紫葉牧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毛巖忠說,“現在農作物秸稈可以用作喂養牛羊的粗飼料,也可用作全價飼料的必要添加物加以利用,市場需求量巨大,經濟效益顯著。”
瓜州縣三道溝鎮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在東湖村引進信譽好、實力強的公司創辦農民專業合作,有效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率。如今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回收、粉碎、除塵、柔絲后讓秸稈“點草成金”,養殖場不愁飼料,合作社有利可賺,農戶增加了收入,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真正實現了“多贏”。
這兩年,村上引進并創辦瓜州紫葉牧草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投資購置了紐荷蘭2104-70打包機、割草機、摟草機、夾包機等機械設備,對本村及周邊區域花卉、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進行回收加工,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本村群眾增收致富。
“我們通過向農戶收購農作物秸稈,碎打成捆后統一銷售到新疆、內蒙以及玉門飲馬牧場等大型牧場。目前,我們合作務工的都是本村村民,最多的時候有30多個。”毛巖忠說。
村民房學明和兒子房建平自村上引進瓜州紫葉牧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來,父子倆一直在合作社務工。在務工的一年多時間里,房學明父子購買了價值6.8萬元的鏟車投入到合作社,車和人工一天能掙1000元左右。
“我光每月工資就4000元左右,兒子的工資比我還高,而且我們的鏟車投到合作社里,他們還負責加油,在這里掙得多還不用出遠門。”房學明說。
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瓜州縣三道溝鎮化“堵”為“疏”為秸稈找出路,采取飼料化利用舉措,從源頭解決秸稈焚燒問題,讓農民群眾由“不敢燒”向“不愿燒”轉變,做足、做活、做實秸稈綜合利用“綠色”文章,讓秸稈變廢為寶,蹚出了一條秸稈綜合利用的新路子。
通訊員 朱丹丹 王鑫 張輝